静脉溶栓有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包括既往有颅内出血、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已知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变、正在使用抗凝剂、血小板计数<100×10/L;相对禁忌证包括年龄(>80岁需谨慎)、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2.7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绝对禁忌证
1.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等情况,既往有颅内出血史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可能会导致颅内出血复发或加重,因为溶栓药物会促进血液的流动,而颅内已经存在出血的情况下,会进一步破坏颅内的正常结构和压迫脑组织等。
2.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重大头颅外伤史可能导致颅内组织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近3个月内的卒中史再次进行溶栓,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之前因卒中导致脑组织有损伤、血管状态不稳定等,溶栓药物的使用会干扰正常的凝血和血管状态平衡。
3.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时,体内处于相对的高凝状态被打破,有潜在的出血倾向,使用静脉溶栓药物会增加全身其他部位出血的风险,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可能性。
4.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大手术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凝血功能等处于不稳定调整阶段,使用溶栓药物容易引发出血并发症,如颅内出血等。
5.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后,使用溶栓药物会影响穿刺部位的止血,增加局部出血或全身出血的风险。
6.已知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性视网膜病变本身存在眼部的出血情况,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可能会导致全身的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影响眼部出血的控制,甚至可能导致颅内等重要部位的出血。
7.正在使用抗凝剂:如正在使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7,或正在使用直接抗凝剂(如达比加群等),抗凝剂会抑制凝血因子的功能,使用溶栓药物会极大增加出血风险,因为溶栓药物会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而抗凝状态下凝血功能异常,更容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
8.血小板计数<100×10/L:血小板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成分,血小板计数过低会影响正常的凝血功能,使用溶栓药物后,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升高,难以有效形成血栓来止血。
二、相对禁忌证
1.年龄:虽然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对于高龄患者(如>80岁)需谨慎评估。高龄患者往往存在更多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溶栓后出血风险相对更高。例如,高龄患者血管弹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一旦发生颅内出血,预后可能更差。
2.妊娠:妊娠期间使用静脉溶栓药物,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同时妊娠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相对增强,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尤其是颅内出血可能会危及胎儿和孕妇的生命。
3.糖尿病患者血糖<2.7mmol/L:低血糖状态下,机体的代谢和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使用溶栓药物可能会加重机体的损伤,并且低血糖本身可能与卒中症状有混淆,同时出血风险也会增加。
4.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此时进行静脉溶栓,颅内出血的风险显著升高。因为高血压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溶栓药物会破坏原有的血管压力平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溶栓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难以正常调控,容易导致药物蓄积而增加出血风险,同时肝肾功能不全本身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相互影响。
6.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近期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凝血功能等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使用溶栓药物可能会引发全身的出血并发症,尤其是与心脏相关的出血或颅内出血等。
7.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内膜有赘生物等病变,使用溶栓药物可能会导致赘生物脱落,随血流栓塞到其他部位,同时自身的感染状态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