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需进行多方面管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期依心功能分级活动;饮食限盐每日2-5克、限水每日入量约1500毫升;存在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吸氧并监测,密切监测症状、体征;关注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并进行干预,儿童、老年等有不同心理及干预方式,有基础病史者管理需特殊关注。
一、休息与活动管理
1.急性期: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脏负荷,帮助心功能恢复。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卧床时需注意舒适体位,儿童患者要确保床铺安全舒适,避免因不适应而躁动影响休息。同时,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2.慢性期:慢性心衰患者可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进行活动。心功能Ⅰ级患者可正常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心功能Ⅱ级患者可进行轻体力活动,如散步等,一般每天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频率为每日1-2次;心功能Ⅲ级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心功能Ⅳ级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不同性别患者在活动量上可能因体力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遵循上述原则。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活动时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活动量应循序渐进增加。
二、饮食管理
1.限盐:每日钠盐摄入量应限制在2-5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心衰患者由于肾脏功能等与成人不同,钠盐摄入需更严格控制,一般婴儿每日钠盐摄入应<1克,幼儿<2克。心衰患者无论男女,都要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如咸菜、腌制品等。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衰的患者,限盐更为重要,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2.限水:根据患者体液潴留情况调整饮水量,一般每日入量限制在1500毫升左右。对于老年心衰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更需严格控制饮水量,防止加重水肿等情况。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注意监测体重变化,若体重短期内增加明显,提示可能有体液潴留,需进一步减少饮水量。
三、氧疗
1.吸氧指征:对于存在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心衰患者应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4升/分钟。儿童患者吸氧时要注意氧流量的调节,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史的心衰患者,吸氧方式和流量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必要时可能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更高水平的氧疗支持。
2.吸氧监测:吸氧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根据血氧情况调整氧流量。老年心衰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更需密切观察吸氧后的反应,如患者呼吸困难是否缓解等。
四、病情监测
1.症状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的变化。儿童心衰患者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特殊症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吃奶情况、精神状态等。不同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但心衰的核心症状是相似的。有冠心病病史的心衰患者,要特别注意胸痛等症状是否加重,因为心肌缺血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衰。
2.体征监测:定期测量患者体重、心率、血压等。体重每日同一时间测量,若每日体重增加>1千克,提示可能有体液潴留加重。心率正常范围成人为60-100次/分钟,儿童心率因年龄不同而异,婴儿心率110-130次/分钟,幼儿100-120次/分钟等,心衰患者心率常增快,需密切关注。血压方面,要注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心衰患者,血压控制目标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但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重要脏器灌注。
五、心理护理
1.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心衰患者尤其是长期患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儿童患者可能因疾病痛苦和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心理;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出现心理问题。要关注不同年龄、性别的心理差异,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2.心理干预措施: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玩具、游戏等方式缓解其恐惧情绪;对于老年患者,可组织病友交流活动,分享康复经验等,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基础精神病史的心衰患者,心理护理需更加谨慎,可联合精神心理科医生共同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