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具有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钟不规则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大多数患者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等心电特征,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其有不同程度影响,如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致QRS波群异常等。
一、P波消失
1.特征表现:正常窦性心律的P波在心房颤动时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颤动波(f波),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在基线上下出现不规则的波动,没有规律的P波形态。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中心房颤动时f波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本质特征是相似的。一般来说,老年人群中心房颤动较为常见,其f波的特征与其他年龄组在频率和形态上并无本质不同,但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f波的观察和判断。
3.性别差异: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心房颤动时f波的特征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还是以f波的频率和形态的不规则性为主要特征。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在发生心房颤动时,f波的特征依然符合上述的基本心电特征,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心脏的损害,影响心房颤动的病情发展和转归。
5.病史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时,f波的特征与无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可能在一些细节上有差异,例如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f波的频率和形态受心脏结构改变的影响,但其核心的不规则的颤动波特征是存在的。
二、RR间期绝对不规则
1.特征表现:由于心房激动不规则地传至心室,所以心室的RR间期绝对不等。正常窦性心律时RR间期是相对规则的,而心房颤动时心室的搏动间隔没有规律,心电图上表现为相邻RR间期差异较大。
2.年龄因素影响:在老年人群中,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改变,这可能会对心房颤动时RR间期的不规则程度产生一定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导致RR间期不规则的表现可能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本质是RR间期绝对不规则。
3.性别差异:性别对心房颤动时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特征没有明显影响,主要是由心房颤动本身的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室率不规则。
4.生活方式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使RR间期的不规则性可能更明显,但这并不改变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核心特征,只是可能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
5.病史影响:有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时,由于心脏功能的异常,RR间期的不规则程度可能会受到心功能状态的影响。例如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心室率的不规则可能会更加显著,同时合并其他心脏病理改变可能会对RR间期的具体表现产生影响,但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特征依然存在。
三、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1.特征表现: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的QRS波群形态是正常的,因为心房颤动时激动经房室结下传心室,心室的除极过程基本正常。但如果存在室内差异性传导、预激综合征等情况时,QRS波群可能增宽、畸形。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室内传导系统的老化,相对更容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从而导致QRS波群形态异常。例如老年人心肌细胞的传导功能下降,在心房颤动时更易出现传导的差异,使QRS波群形态改变。
3.性别差异:性别对QRS波群形态在心房颤动时的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取决于心脏本身的传导系统情况和是否合并其他导致QRS波群形态改变的因素。
4.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一般不会直接导致QRS波群形态的改变,但如果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心肌肥厚等,可能会影响QRS波群的形态,增加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发生概率,从而使QRS波群出现异常。
5.病史影响:有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时,由于心肌本身的病变,更容易出现QRS波群形态的异常。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在心房颤动时除极过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QRS波群形态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