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自然死亡,发病至死亡通常在瞬间至1小时内,主要由心脏电生理异常引起,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随年龄增长心脏易电生理紊乱)、性别(中青年男性发生率高,绝经后女性接近男性)、生活方式(吸烟损害血管内皮、酗酒致心肌病变、缺乏运动引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病史(冠心病致心肌缺血易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致心脏功能及电生理改变、先天性心脏病致心脏结构功能变化易心律失常),多种因素综合致心源性猝死,有高危因素人群应积极预防降低风险。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心脏的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心肌细胞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使得心脏更容易出现电生理紊乱,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例如,老年人心肌细胞内脂褐素沉积增加,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心肌顺应性下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
性别因素:男性在中青年时期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在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包括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发生风险上升,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并且还会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例如,长期吸烟的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当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
酗酒:过量饮酒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肌病变,出现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情况,还会干扰心脏的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而且酒精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都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大量酗酒的人可能会出现酒精性心肌病,心脏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的人往往容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情况,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和心脏结构,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使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例如,缺乏运动的肥胖人群中,患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较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受到影响,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心肌细胞容易发生坏死、纤维化等改变,导致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据相关研究,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那些有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患者。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明显时,会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并且容易发生流出道梗阻,同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也会发生改变,这些都使得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而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法洛四联症等,由于心脏结构的异常,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长期会导致心脏代偿性肥厚等改变,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如法洛四联症患者,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右心室压力升高,左心室相对缺血,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引发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识别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等,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