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心绞痛发作的原因多样,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的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运动等致心肌耗氧增加时缺血缺氧发作)、微血管性心绞痛(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关,女性相对多见,精神压力大等可诱发);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心脏负荷增加时诱发)、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肌需氧增加致供血相对不足诱发);非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缺氧、呼吸困难致心肌供血不足、需氧增加诱发)、神经官能症(中青年尤其女性,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长期高压力状态可诱发)。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
(一)稳定型心绞痛
1.发病机制
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充分扩张以增加心肌供血,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偶尔心绞痛发作。例如,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约70%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运动负荷试验可诱发心肌缺血相关的心绞痛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男性在更年期前相对女性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心绞痛的风险可能略高,但更年期后女性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更易出现偶尔心绞痛。
(二)微血管性心绞痛
1.发病机制
可能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关,如微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等。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但心肌仍存在缺血现象。这种情况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中女性占比较高,且其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中年女性中较为常见。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微血管性心绞痛发作,有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二、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
(一)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
由于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导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当心脏负荷增加时,如运动、劳累等,可引发偶尔心绞痛。肥厚型心肌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及中青年相对多见。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生活方式上,剧烈运动可能加重病情,诱发心绞痛发作,所以此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二)瓣膜病
1.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主动脉瓣狭窄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老年退行性变是常见原因之一。老年人由于瓣膜退变,更容易出现主动脉瓣狭窄相关的心绞痛。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所以老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非心血管疾病相关
(一)呼吸系统疾病
1.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由于慢性缺氧,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同时,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机体需氧量增加,也会诱发心肌缺血,引起偶尔心绞痛。COPD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相对较多。长期吸烟的生活方式是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进而增加了心绞痛发作的风险。对于COPD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改善呼吸功能,以减少心绞痛发作的可能。
(二)神经官能症
1.发病机制
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胸痛症状,但疼痛部位不固定,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与体力活动等无关。例如,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在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部不适,类似心绞痛,但经过心脏相关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生活方式中长期高压力状态是诱发神经官能症相关心绞痛样症状的重要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可通过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