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定位诊断。病史采集要了解发病情况和主要症状;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涵盖意识状态、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等检查;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DSA及血液检查等;定位诊断可根据大脑半球、脑干、小脑病变分别判断相应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表现有差异。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了解起病急缓,是突然发生还是逐渐进展。如急性脑血管病多为突然起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发病情况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急性脑血管病起病相对稍缓,而年轻人血管畸形等导致的可能更急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也是高危因素。
2.主要症状: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症状。不同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症状有所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等;出血性脑血管病除了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外,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高压表现。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意识状态: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如嗜睡、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程度能反映病情的轻重,不同年龄患者对意识障碍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对意识障碍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密切观察。
2.颅神经检查:包括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等十二对颅神经的检查。例如视神经检查可通过视力、视野等检查判断是否有视路受损;动眼神经检查可观察眼球运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
3.运动功能检查:检查四肢的肌力、肌张力。肌力可分为0-5级,通过让患者做肢体抬举、握拳等动作来评估。肌张力异常可能提示锥体束或锥体外系病变,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肌力和肌张力范围有差异,儿童的肌力和肌张力处于发育阶段,与成人不同。
4.感觉功能检查:检查痛觉、触觉、位置觉等,判断有无感觉障碍及其分布范围,有助于定位病变部位。
5.反射检查:包括深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和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反射异常对判断神经系统病变部位有重要意义,儿童的反射特点与成人不同,新生儿的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等在一定月龄后会消失。
三、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急性脑血管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检查。可以快速区分缺血性卒中(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灶)和出血性卒中(表现为高密度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的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结构特点,儿童的头颅CT表现与成人有差异,如囟门未闭等情况。
2.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发病数小时内的脑梗死,MRI可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灶。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能更早显示缺血灶。在年龄方面,儿童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磁场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但在病情需要时仍可进行。
3.脑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或畸形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对于怀疑有脑血管畸形等血管病变的患者,DSA是重要检查手段,但有一定的有创性和风险。
4.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或影响溶栓等治疗;血糖异常(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脑血管病的预后,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以及药物治疗的耐受性等。
四、定位诊断
1.大脑半球病变:若出现对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常提示大脑半球病变。不同脑叶病变有不同表现,如额叶病变可能伴有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等;顶叶病变可出现感觉性障碍、计算力等障碍。
2.脑干病变: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颅神经瘫痪和对侧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病变后果严重,不同年龄患者脑干病变的表现可能因发育差异而有不同特点。
3.小脑病变: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如步态不稳、指鼻试验不准等。儿童小脑病变可能影响其运动发育和平衡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