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病史采集需关注症状特点(年龄性别、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和既往病史;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和心脏情况;辅助检查有心电图(静息、发作时、动态)、运动负荷试验(平板、踏车)、冠状动脉造影;鉴别诊断需与心脏神经症、胸膜炎、胃食管反流病等区分。
一、病史采集
1.症状特点
年龄与性别:中老年男性相对更易患心绞痛,女性在绝经后风险增加。年龄增长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增加心绞痛发生几率。
诱因:询问患者心绞痛发作是否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相关。例如,体力劳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诱发心绞痛;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也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疼痛部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部等。不同患者疼痛放射部位可能有差异,这与神经传导有关。
疼痛性质:疼痛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痛。部分患者仅觉胸闷不适。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若发作持续时间过长,需考虑心肌梗死等其他严重情况。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多数患者在几分钟内可缓解。若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不明显,要警惕病情变化。
2.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硬化;糖尿病会影响血管神经病变;高脂血症可使血脂沉积于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些都与心绞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出汗等表现,这些可能是心绞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
2.心脏检查
心率与心律:听诊心率是否规则,有无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时可能出现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等情况。
心脏杂音:检查有无心脏杂音,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瓣膜病变等情况,但心脏杂音与心绞痛本身无直接因果关系,主要是辅助排查其他心脏疾病。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也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这些非特异性改变可能提示心肌缺血,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
发作时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偏移,如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捕捉到患者日常活动中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2.运动负荷试验
平板运动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进行运动,通过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观察运动时及运动后心电图变化。若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同时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则为阳性,提示存在冠心病心肌缺血。
踏车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原理相似,通过让患者在踏车上运动增加心肌负荷,观察心电图等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3.冠状动脉造影
检查意义: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情况。例如,若发现冠状动脉某支血管狭窄程度≥50%,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适用情况:对于疑似心绞痛但诊断不明确,且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四、鉴别诊断
1.心脏神经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疼痛部位多在心尖部及左乳房下区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如针刺样、隐痛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较长,且与体力活动无关,常伴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神经官能症症状,心电图多无明显特异性改变,可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及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来鉴别。
2.其他疾病
胸膜炎:胸痛与呼吸有关,可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胸膜摩擦音等体征有助于鉴别,胸部X线等检查可发现胸膜病变。
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胸痛,疼痛多在胸骨后,可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黏膜病变,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有助于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