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与处理原则
-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情况、意识状态)、休息与体位(绝对卧床、平卧位抬下肢,呕血时头偏一侧)、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禁食,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饮食)、心理护理(沟通解释缓解焦虑)
-处理原则有一般处理(平卧位头偏一侧、补充血容量)、止血措施(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介入治疗)、病因治疗(针对不同出血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兼顾老年患者基础疾病)。
处理原则有一般处理(平卧位头偏一侧、补充血容量)、止血措施(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介入治疗)、病因治疗(针对不同出血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兼顾老年患者基础疾病)
一、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更加密切关注。例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往往提示有继续出血或出血量大的可能。
2.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颜色、量、次数。如呕血为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黑便呈柏油样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若黑便稀薄呈暗红色则可能为下消化道出血。同时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包括呕吐物量、粪便量及尿量等,对于评估患者的体液平衡状态至关重要。
3.意识状态观察:注意患者的意识情况,若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可能是由于失血过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需及时处理。
(二)休息与体位
1.休息: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卧床休息可减少机体耗氧量,有利于止血。
2.体位: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适当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若患者有呕血,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这对于所有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老年患者吞咽反射可能减弱,更容易发生窒息风险。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急性大出血时应禁食,使胃肠道休息,避免食物刺激加重出血。
2.出血停止后的饮食:出血停止24-48小时后可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再恢复到正常饮食。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食用过烫、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还需注意饮食的糖分控制等。
(四)心理护理
患者因突然发生消化道出血,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焦虑情绪。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更需要耐心的安抚,给予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1.体位与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这是首要的处理措施,对于任何年龄的患者都适用,尤其是儿童患者更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误吸导致严重后果。
2.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可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林格液或胶体液等。对于贫血严重或失血量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红细胞悬液等。在补充血容量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调整补液速度和量,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止血措施
1.药物止血:根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选用合适的止血药物。例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内镜下止血:对于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对于消化道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可采用内镜下注射药物、钛夹夹闭等方法止血。
3.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等。
(三)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由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需进一步治疗溃疡,可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等综合治疗措施;若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需针对肝硬化等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降低门静脉压力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病因治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在治疗病因的同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