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程度可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静息、动态)、负荷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静息、负荷)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方式评估,临床症状可初步判断轻中重度表现,心电图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造影是判断金标准,不同人群表现及评估有差异。
一、临床症状评估
心肌缺血程度可通过临床症状初步判断。轻度心肌缺血时,患者可能仅在剧烈运动、劳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压榨性疼痛等,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而中重度心肌缺血时,疼痛发作频率可能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还可能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加重,甚至出现乏力、头晕等全身表现。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女性心肌缺血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儿童心肌缺血相对少见,但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
二、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
轻度心肌缺血时,静息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等非特异性改变。例如,部分患者T波倒置幅度较小,在0.5-1mm之间。
中重度心肌缺血时,静息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ST段压低幅度≥0.1mV,还可能出现病理性Q波等典型心肌缺血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心电图特点与成人不同,儿童心肌缺血时ST-T改变的判断标准需结合儿童自身生理特点,如心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通过分析Holter记录的心电图,可了解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与活动及睡眠等状态的关系。轻度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相对较少,每次持续时间较短;中重度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出现多次连续发作的情况。
三、负荷心电图检查
1.运动负荷心电图
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等设备上进行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心电图变化。轻度心肌缺血时,运动达到一定负荷量时才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中重度心肌缺血时,在较低运动负荷下就可出现ST段明显压低,如ST段压低≥0.2mV等,且运动耐力下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运动负荷能力不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运动负荷能力较低,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相关心电图改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时需更谨慎评估,因为其呼吸功能受限可能影响运动耐量的判断。
2.药物负荷心电图
对于不能运动或运动耐量差的患者,可使用药物如双嘧达莫、腺苷等进行负荷试验。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轻度心肌缺血时,药物作用下心电图出现较轻的ST-T改变;中重度心肌缺血时,药物作用下ST段压低等改变更明显。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1.静息超声心动图
轻度心肌缺血时,静息超声心动图可能显示局部心肌运动幅度轻度减低。例如,左室壁某一局部节段的运动幅度较正常节段降低10%-20%左右。
中重度心肌缺血时,局部心肌运动幅度明显减低,可降低20%以上,还可能出现室壁瘤形成等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心肌缺血评估有一定适用性,但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处于发育阶段,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肌缺血时需注意与正常儿童心脏表现的差异。
2.负荷超声心动图
通过运动或药物负荷,观察心肌运动情况。轻度心肌缺血时,负荷状态下局部心肌运动减低程度较轻;中重度心肌缺血时,负荷状态下局部心肌运动减低更显著,甚至出现无运动或矛盾运动等情况。
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这是判断心肌缺血程度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一般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狭窄是指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是指狭窄程度在50%-70%之间;重度狭窄是指狭窄程度≥70%,重度狭窄往往提示心肌缺血程度较重,因为严重狭窄会明显影响冠状动脉对心肌的血液供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有差异,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更易出现严重狭窄;女性冠状动脉相对较细,在评估狭窄程度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时需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