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危急心血管疾病,需立即呼叫急救系统,现场有心脏骤停等情况要做心肺复苏,入院后一般治疗包括监护、卧床、吸氧等,药物治疗用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及镇痛药等,再灌注治疗有溶栓和PCI,康复期要逐步增加活动量、调整饮食,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健康生活、定期体检。
现场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更危急情况,现场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对于成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为: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对于儿童心肺复苏则有不同要求,儿童(1-8岁)心肺复苏是单手按压,按压频率同样是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厘米),人工呼吸与按压比例为2:30。
入院后的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入院后会被安排在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进行密切监护,包括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会给予吸氧治疗,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药物治疗: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还会使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来防止血栓扩展。同时会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例如硝酸甘油,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会使用吗啡等镇痛药来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因为紧张会加重心脏负担。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如果患者就诊医院不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条件,且在发病12小时内,没有溶栓禁忌证,可以考虑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血管再通。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就诊医院具备PCI条件,应尽快进行PCI。医生会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球囊使血管重新开通,必要时还会植入支架来维持血管的开通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PCI的操作和术后管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围手术期需要更密切监测和综合管理。女性患者在PCI治疗中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护理。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需要强调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降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术后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心肌梗死的恢复和血管的预后。
康复与预防
康复期注意事项:在患者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期后,要逐步进行活动量的增加。一般先从床上活动开始,如翻身、四肢活动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床边坐立、床边行走等。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活动时是否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复发。
预防措施: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时<130/80mmHg);高血脂患者要使血脂达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于高危的冠心病患者,建议LDL-C<1.8mmol/L;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还要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饮酒也会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