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分别约占70%-80%和20%-30%,有相应不同症状,通过头颅CT、MRI、血管检查等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可溶栓,还可抗血小板、改善循环、神经保护,出血性脑卒中需一般治疗、降颅压,严重者手术,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治疗后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再次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
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溢出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而发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急性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
出血性脑卒中: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病情进展迅速。
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急性脑卒中初步评估的首选方法,可快速识别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高密度的出血病灶,有助于与缺血性脑卒中鉴别,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脑梗死灶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后颅窝病变等方面具有优势,能更早发现缺血病灶,还可区别陈旧性和新鲜梗死灶等。
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或动脉瘤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
缺血性脑卒中
超早期溶栓治疗:发病在一定时间窗内(通常为4.5小时内)的适合患者可考虑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以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改善脑血液循环。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扩张血管、改善脑代谢等药物,但需注意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过度扩张血管可能导致脑内盗血现象,加重脑缺血。
神经保护治疗:应用一些药物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依达拉奉等。
出血性脑卒中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等,血压过高时需要适当降压治疗,但要避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形成。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如出血量较大、颅内压增高明显危及生命等情况,可考虑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若存在颅内动脉瘤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不同人群急性脑卒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急性脑卒中发生后病情变化相对复杂,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女性:女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其特点,如与月经、妊娠、更年期激素变化等相关因素可能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关注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对病情的影响及相应的护理和治疗调整。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在急性脑卒中治疗后需要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劝导戒烟限酒、指导合理饮食、鼓励适当运动等,以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在合适范围,积极治疗心脏疾病等,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容易导致脑卒中复发或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