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呕吐的一般护理措施,包括休息与保暖、饮食调整;止吐方法,如穴位按摩(内关穴、合谷穴)和中医外治(艾灸中脘穴);还需观察呕吐情况和全身状况,若采取措施后呕吐无缓解或出现脱水、剧烈腹痛、发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一、一般护理措施
1.休息与保暖
让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等保暖物品,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尤其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要谨慎。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身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需注重保暖;成年人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避免腹部再次受凉加重呕吐症状。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胃肠道疾病患者,腹部保暖尤为重要,可防止因着凉导致原有的病情加重。
2.饮食调整
暂禁食:如果呕吐较为频繁,应暂时停止进食进水,一般禁食1-2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一定的休息,缓解呕吐症状。儿童此时更要严格遵循,因为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脆弱,频繁呕吐易导致脱水等情况。
清淡流质饮食:待呕吐缓解后,可给予少量清淡的流质饮食,如温开水、稀米汤等。每次量不宜过多,可少量多次给予。对于成年人,逐渐增加进食量;儿童则要根据年龄和体重严格控制每次的进食量,避免再次引起呕吐。
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在呕吐停止、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可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鸡蛋羹等,然后再过渡到正常饮食,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可能导致再次呕吐。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在饮食过渡过程中更要谨慎选择食物,遵循医生针对基础病的饮食建议。
二、止吐方法
1.穴位按摩
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指腹按压内关穴,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持续按压1-3分钟,可起到一定的止吐作用。儿童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引起不适。不同年龄人群按摩内关穴的力度和感受不同,成年人可适当增加力度,儿童则需轻柔操作。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按摩内关穴时要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如出现不适需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
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拇指按压合谷穴,同样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按压3-5分钟也有一定止吐效果。儿童按摩合谷穴时要注意避免损伤皮肤,因为儿童皮肤较嫩。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按压合谷穴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需谨慎操作。
2.中医外治(艾灸)
可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用艾条温和灸中脘穴,距离皮肤2-3厘米,每次艾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宜。但要注意,儿童皮肤薄,艾灸时要严格控制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成年人艾灸时也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有皮肤疾病或对艾灸过敏的患者不宜采用艾灸方法。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患者,艾灸时要注意局部皮肤情况,避免因局部温度过高引起皮肤损伤。
三、观察病情
1.呕吐情况观察
密切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呕吐频繁,呕吐物为黄绿色胆汁样物或伴有血性物质,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儿童呕吐频繁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要格外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尿量减少可能是脱水的表现。成年人也要关注自身呕吐后的身体感受,如是否伴有腹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肠梗阻患者,呕吐物的性状和频率变化可能是病情进展的重要信号,需及时告知医生。
2.全身状况观察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体温、面色等。如果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偏低)、面色苍白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重或出现了并发症,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精神状态的变化更为明显,如原本活泼的儿童变得嗜睡、烦躁不安等,要高度重视。成年人也要留意自己精神和面色的变化,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更要关注与基础病相关的全身状况变化,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出现心悸等症状。
四、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呕吐仍无缓解,或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等)、剧烈腹痛、发热持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进行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