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易引发心绞痛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易致冠状动脉痉挛,且凌晨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夜间水分摄入少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影响心肌血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中缺氧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心率变化及心肌代谢异常引发心绞痛,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等对这些情况有影响。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
1.夜间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凌晨时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夜间人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从而引发心绞痛。研究表明,约有20%-30%的心绞痛患者存在夜间冠状动脉痉挛的情况,尤其在凌晨时段较为明显。对于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人群,夜间迷走神经兴奋等因素易诱发痉挛。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相对更易出现凌晨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绞痛。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易患性可能因雌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差异,绝经前女性受雌激素保护,相对男性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凌晨心绞痛的风险较低,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风险接近男性。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凌晨心绞痛发生风险更高。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若未规范治疗,病情控制不佳,凌晨心绞痛发作风险显著增加。
2.心肌耗氧量增加
凌晨时人体从睡眠状态逐渐转为清醒状态,血压会有一个生理性的波动,通常会升高。同时,心率也可能逐渐增快,这都会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相对固定,当耗氧量增加时,心肌供血不能满足需求,就会引发心绞痛。研究发现,凌晨时段收缩压可升高10-20mmHg,舒张压升高5-10mmHg,心率可增加10-20次/分钟,这些变化会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
年龄较大的人群,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波动相对更明显,心率调节功能也有所减退,所以在凌晨时更易因血压、心率变化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引发心绞痛。男性和女性在凌晨血压、心率变化的幅度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趋势相似。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经常熬夜、夜间大量进食等,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进一步影响凌晨的血压、心率调节,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诱发心绞痛。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本身血压、心率就不太稳定,凌晨时更容易出现心肌耗氧量增加,引发心绞痛。
二、其他可能的原因
1.血液黏稠度变化
夜间人体水分摄入相对减少,而且经过一夜的代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浓缩,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在凌晨时,血液黏稠度达到一天中的高峰。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使心肌供血受阻,引发心绞痛。研究显示,夜间睡眠时,人体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等丢失,血液黏稠度可升高20%-30%。
老年人由于机体的水分调节功能减退,血液黏稠度在夜间升高更为明显,所以老年人凌晨因血液黏稠度变化引发心绞痛的风险较高。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如果女性存在脱水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血液黏稠度升高。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高脂饮食的人,血液黏稠度本身就偏高,夜间血液浓缩更显著,凌晨心绞痛发生风险增加。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液黏稠度调节机制异常,更容易在凌晨出现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的心绞痛。
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
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机体缺氧。凌晨时这种缺氧状态可能仍未完全纠正,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进而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同时缺氧也会影响心肌的代谢,引发心绞痛。研究发现,约50%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凌晨心绞痛是常见的表现之一。
年龄较大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且机体对缺氧等的耐受能力下降,所以更易出现凌晨心绞痛。男性患者患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也会增加。肥胖人群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高发人群,这类人群凌晨心绞痛的发生风险也相应升高。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史的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凌晨心绞痛发作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