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可通过症状表现排查、眼部检查项目及不同类型青光眼判断特点来诊断。症状表现有眼压升高相关眼胀眼痛头痛、视力逐渐下降伴虹视、视野缺损;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分别有相应意义;不同类型青光眼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有不同特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起病隐匿,先天性青光眼分婴幼儿型和青少年型有各自表现。
一、症状表现排查
1.眼压升高相关表现:部分青光眼患者会出现眼胀、眼痛症状,疼痛可能波及眼眶、鼻根等部位,还可能伴有头痛。这是因为眼压升高刺激眼部神经所致,不同类型青光眼眼压升高特点有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多呈缓慢升高,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可突然急剧升高,引发剧烈眼痛等症状。对于有家族青光眼病史、高度近视等人群,出现眼胀眼痛需格外警惕。
2.视力变化:青光眼会导致视力逐渐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夜间视力差、看灯光有虹视现象(看灯光时周围出现彩色光环)。这是由于青光眼影响了眼内的光学系统及视网膜视神经功能,使得视觉传导出现障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晶状体等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若出现不明原因视力下降伴虹视,要考虑青光眼可能;青少年高度近视者视力进行性下降也需排查青光眼。
3.视野缺损:青光眼会造成视野缺损,这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周边视野缺失,然后是中心视野受影响,严重时可导致管状视野甚至失明。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能看到的范围逐渐变窄,就像通过狭窄的管道看东西一样。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眼部血管神经,更容易出现视野缺损,需定期检查视野情况。
二、眼部检查项目及意义
1.眼压测量:眼压是重要指标,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可以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如果眼压多次测量高于21mmHg,就需要进一步排查青光眼。例如,非接触式眼压计操作相对简便,可初步筛查眼压情况,但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结果更准确。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可能影响眼压,需在血压稳定时测量眼压;儿童测量眼压时需配合度高,可能需要采用更温和的测量方式。
2.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检查视盘情况,青光眼患者视盘可能出现杯盘比增大(正常杯盘比一般小于0.4,杯盘比即视盘上视神经凹陷与整个视盘的比例)等改变。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是否有缺损也是重要内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提示视神经受损。老年人眼底本身可能有退行性改变,会干扰眼底检查结果判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糖尿病患者眼底可能已有病变基础,排查青光眼时要注意区分眼底改变的不同原因。
3.视野检查: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及评估病情的关键检查。常用的有自动视野计检查,通过检测不同点的视力情况来绘制视野图。青光眼患者视野图会出现相应缺损,如弓形暗点、鼻侧阶梯等。对于驾驶员等需要良好视野的人群,视野缺损会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需尽早发现并干预;儿童进行视野检查较困难,可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等辅助检查来评估视野情况。
三、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判断特点
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期: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常与情绪激动、长时间在暗环境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突然的视力急剧下降、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眼部检查可见眼压明显升高,角膜水肿,前房浅,房角关闭。
慢性期:由急性发作期迁延而来,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度眼胀、视力逐渐下降,前房角部分关闭,眼压中等升高,视盘和视野已有相应损害。
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起病隐匿,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往往在病情进展到较严重程度时才被发现,眼压升高,但前房角始终是开放的,视盘逐渐凹陷性萎缩,视野逐渐出现缺损。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全面眼部检查来早期发现。
3.先天性青光眼:分为婴幼儿型和青少年型。婴幼儿型多在出生后不久发现,患儿常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角膜增大混浊,眼压升高;青少年型则类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但发病于3岁以后,视力进行性下降,眼压可升高。对于新生儿出现畏光流泪等表现,要及时排查先天性青光眼;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等情况也要考虑该病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