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梗阻是胃幽门部位发生梗阻致胃内容物难进十二指肠,病因有消化性溃疡、肿瘤、先天性幽门肥厚等,表现为呕吐、胃型蠕动波、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诊断靠胃镜、X线钡餐、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胃肠减压、补液、抑酸等)和手术(瘢痕性、肿瘤性梗阻需手术),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检查、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
幽门梗阻是指胃的幽门部位发生梗阻,使得胃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相连的部分,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通过幽门逐步排入十二指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二、病因
1.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是引起幽门梗阻最常见的病因。溃疡发作时,局部炎症水肿和幽门括约肌痉挛,可导致幽门梗阻;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组织收缩,也会引起幽门梗阻,这在十二指肠溃疡中更为多见,约占幽门梗阻病因的80%左右。不同年龄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一般青壮年相对较多,但近年来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导致幽门梗阻的情况也逐渐增多,与老年人溃疡病程较长、溃疡反复发作有关。
2.肿瘤:胃幽门部的肿瘤,如胃癌、胃淋巴瘤等,也可引起幽门梗阻。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肿瘤组织不断生长,占据幽门部位空间,导致幽门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梗阻。
3.先天性幽门肥厚:主要见于新生儿,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
三、临床表现
1.呕吐:是幽门梗阻最突出的症状,呕吐多发生在餐后一段时间,呕吐量大,一次可达数百毫升,呕吐物多为宿食,有腐败酸臭味,不含胆汁(若为十二指肠下段梗阻,呕吐物可含胆汁)。呕吐后患者自觉胃部舒适,所以患者常自行诱发呕吐以缓解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呕吐表现有所差异,新生儿先天性幽门肥厚引起的呕吐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开始为溢乳,逐渐发展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和奶凝块;成人消化性溃疡导致的幽门梗阻呕吐情况则因个体溃疡情况和梗阻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2.胃型和蠕动波:患者上腹部可见胃型,有时能看到自左向右的蠕动波,这是由于胃蠕动增强以克服梗阻所致。
3.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长期呕吐会导致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等。患者可出现消瘦、皮肤干燥、弹性减退、尿量减少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乏力、嗜睡等精神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及表现不同,新生儿先天性幽门肥厚引起的呕吐若未及时纠正,脱水症状会进展迅速,可能出现眼窝凹陷、囟门凹陷等;成人则根据脱水程度不同有不同表现,轻度脱水可能仅有口渴,中度脱水可出现少尿、皮肤弹性差等,重度脱水可出现休克等表现。
4.营养不良:由于长期进食减少及呕吐丢失营养物质,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贫血等,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幽门部位的情况,明确梗阻的原因是溃疡、肿瘤还是其他病变,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各年龄人群都可以进行胃镜检查,但新生儿可能因配合度差需要在麻醉下进行。
2.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扩张,钡剂通过幽门困难,幽门管变窄或闭锁等表现。对于不能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可选择X线钡餐检查,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钡剂的用量和检查准备有所不同,新生儿检查时钡剂用量需严格控制。
3.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者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血常规可显示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升高等贫血及脱水相关表现。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溃疡所致的炎性水肿引起的暂时性梗阻。首先需要胃肠减压,抽出胃内潴留的食物残渣及胃液,减轻胃黏膜水肿和炎症;同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还可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治疗溃疡。不同年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成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新生儿补液需更加谨慎,严格计算补液量和速度。
2.手术治疗:对于瘢痕性幽门梗阻及肿瘤引起的幽门梗阻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因和患者情况选择,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新生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护理,成人则根据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