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脑梗死是发病后2-3周的脑梗死,由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和范围而异,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及血管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康复治疗,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定义
亚急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发病后2-3周的脑梗死。脑梗死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进而发生缺血、坏死。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逐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心源性栓塞多是因为心脏内的血栓等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脑部血管,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因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说话不清楚、表达困难等)、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如果是大面积脑梗死,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更复杂;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可能因一些相关因素略有不同,但临床表现的核心还是上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患亚急性脑梗死,这些因素会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从而增加发病几率。有相关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就有高血压病,血压控制不佳时就更易引发脑血管事件导致脑梗死。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发病24-48小时后,梗死区域可呈现低密度影,有助于初步排查脑梗死,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显示不清晰。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病灶,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尤其是对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以及早期的脑梗死灶。
2.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具体部位、程度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还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可初步评估脑血管的血流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调控血压、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甚至辅助通气。
2.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比如在符合溶栓等指征的情况下,可考虑溶栓治疗(但亚急性脑梗死一般已过溶栓最佳时间窗,溶栓可能风险较大),还有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等,但需谨慎使用,避免脑内盗血现象。
3.神经保护:应用神经保护剂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依达拉奉等药物。
4.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的时间和强度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力度;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康复。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血脂患者要控制血脂水平,可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等;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
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和身体多个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等。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脑血管相关的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尤其是有家族脑血管病病史的人群,更要加强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