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有多种护理诊断,包括与心肌缺血坏死等相关的疼痛:胸痛,表现为胸骨后剧烈持久压榨性疼痛等;与心肌氧供需失调等相关的活动无耐力,日常活动即现心悸气短等;与卧床休息等相关的有便秘的危险,可致排便异常及并发症;与心肌电生理紊乱等相关的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可有心悸头晕等表现;与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相关的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与突发胸痛及预后担忧等相关的恐惧,有紧张焦虑等表现。
一、疼痛:胸痛
相关因素:心肌缺血坏死,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因感觉神经退化,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锐,但仍存在心肌缺血导致胸痛的可能;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均可出现胸痛,但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而诱发心肌梗死导致胸痛;病史方面,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胸痛的风险更高。
表现:患者感到胸骨后剧烈疼痛,呈压榨性、窒息性,可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等表现,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二、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耐力基础差,急性心肌梗死后更易出现活动无耐力;女性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可能因身体状况相对较弱,恢复活动耐力的过程可能更慢;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的患者心肌储备功能差,活动耐受力低;病史方面,有慢性疾病影响身体机能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活动无耐力更明显。
表现: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如洗漱、进食等时即可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表现,活动能力明显受限。
三、有便秘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卧床休息、生活方式改变(如进食少纤维食物等)、排便习惯改变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胃肠蠕动本身较慢,急性心肌梗死后卧床休息更易发生便秘;女性在患病后可能因心理因素等影响排便;生活方式中如果平时膳食纤维摄入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卧床休息时更易便秘;病史中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便秘的风险增加。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时需用力,而用力排便可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四、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电生理紊乱。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急性心肌梗死后更易出现心律失常;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同;生活方式中熬夜、过度劳累等可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急性心肌梗死后若存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则更易发生心律失常;病史中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潜在并发症风险更高。
表现:可出现心悸、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等,心电图可显示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五、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相关因素: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导致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差,急性心肌梗死后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女性在患病后心脏功能恢复相对男性可能较慢;生活方式中肥胖、饮酒等可增加心力衰竭风险,急性心肌梗死后若存在这些因素则更易诱发心力衰竭;病史中有心力衰竭病史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易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史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潜在并发症风险高。
表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多为粉红色泡沫痰)、乏力、水肿(尤其双下肢水肿)、尿少等表现,查体可发现肺部湿啰音、心脏扩大等。
六、恐惧
相关因素:与突发胸痛,对疾病预后担忧有关。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因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认知不足而恐惧,老年患者则可能因担心生命危险等而恐惧;性别差异不大,但不同性格的患者恐惧程度可能不同;生活方式中性格内向、压力大的患者更易产生恐惧;病史中对疾病敏感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更易出现恐惧情绪。
表现:患者表现为紧张、焦虑、坐立不安,对治疗和护理表现出过度关注和不安,可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