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失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妊娠相关疾病(如异位妊娠、先兆流产)、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以及精神心理、药物、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不同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女性,表现多样且与多种相关机制或情况有关。
一、妊娠相关疾病
1.异位妊娠: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失调,伴有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时需考虑。异位妊娠是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较宫内妊娠低且增长缓慢,通过超声检查若宫腔内未发现妊娠囊,而在宫外发现异常包块可协助诊断。对于有性生活史的月经失调女性,异位妊娠是重要的鉴别方向,尤其有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史等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2.先兆流产:怀孕女性出现月经推迟后少量阴道流血、下腹隐痛等类似月经失调表现,hCG阳性,超声可见宫内妊娠囊但有流产迹象,如孕囊周围有液性暗区等,需与月经失调鉴别。先兆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黄体功能不足、免疫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不同,年轻孕妇相对风险可能相对低,但也需重视。
二、内分泌疾病
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多见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毛、痤疮、肥胖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雄激素升高,如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比值≥2-3,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单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或卵巢体积≥10ml。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不同年龄段女性均可患病,但青春期和育龄期更常见。
2.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甚至闭经。同时伴有多汗、心悸、消瘦、情绪激动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可引起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严重者出现闭经。还伴有畏寒、乏力、水肿、反应迟钝等表现。实验室检查示TSH升高,T4、T3降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手术等是常见诱因。
三、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
1.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黏膜下肌瘤可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月经失调表现。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形态异常,肌瘤结节。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有关,育龄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妊娠、长期雌激素刺激等因素,患病风险增加。
2.子宫内膜息肉:可引起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息肉并取病理确诊。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育龄期女性相对多见,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3.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也可表现为绝经前月经紊乱。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分段诊刮取内膜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其发病与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相关,老年女性是高发人群。
四、其他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失调。例如青春期女性学习压力大、成年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大等情况,都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月经,不同年龄段女性均可因精神心理因素出现月经紊乱,女性相对更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引起月经失调,如长期服用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某些化疗药物等。避孕药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干扰月经周期,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化疗药物可破坏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不同用药人群因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同,月经失调的表现和程度也不同,用药女性需关注自身月经变化情况。
3.生活方式因素: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脂肪是合成雌激素的原料,脂肪过少会影响雌激素合成,从而引起月经失调;长期大量吸烟的女性也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对各年龄段女性月经都可能产生影响,年轻女性若过度节食或吸烟,更容易出现月经失调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