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人,由诱因诱发,疼痛持续短,心电图发作有改变、标志物轻度升高,影像学可现室壁运动异常等;急性心肌梗死各年龄段可发,多无诱因,疼痛剧烈持续长,心电图有特征动态改变,标志物升高明显,影像学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有各自特殊表现及预后特点。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的人群更易发病。
疼痛特点: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等诱发,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尺侧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一项研究显示,约70%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上述诱因下发作,疼痛持续时间符合上述范围。
急性心肌梗死: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疼痛特点:多无明显诱因,疼痛程度更剧烈,呈压榨性剧痛或烧灼样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等,且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表现。如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往往超过30分钟,且常规缓解心绞痛的措施无效。
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但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在静息状态下,部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例如,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0.1mV较为常见。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超急性期可出现高大T波;急性期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亚急性期ST段逐渐回落,T波倒置加深;恢复期T波可逐渐恢复直立。不同导联的心电图改变对应不同的梗死部位,如V1-V3导联ST段抬高提示前间壁心肌梗死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绞痛: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一般正常或仅有轻度升高,但升高幅度通常小于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升高幅度。因为心绞痛时心肌细胞损伤较轻,释放到血液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量较少。
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会升高,其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同样有助于诊断和判断梗死范围等。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肌钙蛋白升高幅度往往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且有明确的动态变化规律。
影像学检查
心绞痛:超声心动图检查在静息状态下可能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发作时可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可发现心肌缺血区域。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显示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在负荷状态下可见心肌灌注缺损区。
急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室壁瘤形成等,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变薄、运动减弱或消失。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心肌存活情况等,在急性期可显示心肌梗死区域的水肿、坏死等改变,延迟强化成像可清晰显示梗死心肌的范围。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疼痛可能较轻或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时,病情可能更复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差,心肌梗死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更严重。
女性患者:女性心绞痛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等,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其临床表现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易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且在治疗和预后方面可能有其特殊性,需要更关注女性患者的激素水平等对病情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时,疼痛可能不典型,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痛觉减退。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更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加重等情况,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加强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