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腹泻病程短,多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表现为大便次数多、性状稀等,治疗侧重一般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慢性腹泻病程长,由肠道感染、非感染炎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肿瘤等病因引起,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明显伴消瘦等,治疗侧重一般治疗、针对病因治疗及营养支持等,不同人群需关注相应特殊情况。
一、病程时长
急性腹泻:病程较短,通常在2-3周以内。多是突然起病,可能由感染等急性因素快速引发肠道功能紊乱。例如儿童因食用不洁食物后数小时至1-2天内就可能出现急性腹泻症状。
慢性腹泻:病程相对较长,一般超过4周甚至数月、数年。常是由一些慢性的病因持续作用导致,如肠道慢性炎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情况,病情迁延不愈。
二、病因差异
急性腹泻
感染因素: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寄生虫感染引起。以儿童为例,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多在秋冬季节流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短时间内就可导致肠道炎症,出现腹泻症状。细菌感染则可能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急性腹泻。
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短时间内超出肠道的消化承受能力,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泻;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引起的肠结核,病程较长,除了腹泻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慢性细菌性痢疾,肠道持续受痢疾杆菌感染,炎症反复,导致长期腹泻。
肠道非感染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病程漫长,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克罗恩病,也是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各部位,出现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病程多迁延不愈。
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是由于患者对麸质过敏,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慢性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表现;短肠综合征,多因肠道手术切除过多,剩余肠道吸收面积不足,引起慢性腹泻。
肿瘤:肠道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生长导致肠道狭窄、梗阻或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分泌功能,从而引起慢性腹泻,同时可能伴有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三、临床表现特点
急性腹泻
大便性状: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多为稀便、水样便,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多为蛋花汤样。
伴随症状:常伴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较剧烈;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体温可升高;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急性腹泻时,由于体液丢失较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
慢性腹泻
大便性状:大便次数增多不如急性腹泻明显,但可为稀便或糊状便,有的患者可能伴有黏液或脓血,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痛,但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多为隐痛;患者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因为长期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部分患者可能有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等,尤其是慢性肠道失血或营养缺乏导致贫血时。
四、治疗原则侧重
急性腹泻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急性腹泻时肠道功能较弱,需要让肠道适当休息。对于腹泻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儿童要根据体重准确服用补液盐。
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治疗;细菌感染则需要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慢性腹泻
一般治疗:同样需要注意休息,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食物。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乳糜泻患者需要严格gluten-free饮食;肠道肿瘤则多需要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如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改善患者因长期腹泻导致的营养不良状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慢性腹泻,要特别注意保证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老年人慢性腹泻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腹泻可能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