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可按发病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按发病速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按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右心衰竭多继发于左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全心衰竭兼具两者表现。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慢性心力衰竭起病隐匿、病程较长。HFpEF是LVEF≥50%的心力衰竭,与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等有关;HFrEF是LVEF<40%的心力衰竭,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有关。
一、按发病部位分类
左心衰竭:主要是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所引起,临床较为常见,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等患者。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左心室射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肺循环压力升高,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对于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更容易发生左心衰竭,且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密切关注其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
右心衰竭:单纯的右心衰竭较少见,多继发于左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因有肺源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其发生是由于右心室排血量减少,导致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症状。右心衰竭患者的水肿多从身体低垂部位开始,如足部、踝部等,逐渐向上蔓延。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肺部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容易引发右心衰竭,在护理和治疗中需特别注意控制肺部感染等诱因。
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继发右心衰竭而致全心衰竭,此时右心衰竭时肺淤血的临床表现可有所减轻。常见于心肌病等患者,患者同时具有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如既有肺循环淤血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又有体循环淤血的水肿、肝大等表现。
二、按发病速度分类
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常见诱因有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瓣膜急性反流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就可能出现急性心力衰竭,需要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如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等。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起病隐匿,病程较长,患者可存在基础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逐渐出现乏力、运动耐力下降、体液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在老年人中,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较高,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活动量等生活方式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三、按射血分数分类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心力衰竭。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心肌僵硬度增加等有关。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患者。患者虽然LVEF正常,但存在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室充盈受限,心排血量减少。HFpEF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心力衰竭相似,但LVEF正常是其重要特征。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容易发展为HFpEF,在治疗中除了控制血压外,还需关注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善,同时要注意患者的体重管理,因为肥胖也是HFpEF的危险因素之一。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常见病因有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HFrEF患者的治疗主要围绕改善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等方面,如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在儿童中,HFrEF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