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指病程超四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表现为稀便水样便等且排便次数增多,病因有肠道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性状改变伴腹痛腹胀等,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病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防脱水等并调饮食,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病和用药,妊娠期女性用药需遵医嘱。
一、慢性腹泻的定义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超过4周或长期反复发作的腹泻,其粪便性状表现为稀便、水样便等,每日排便次数增多。
二、病因分类
1.肠道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如沙门菌属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感染后,肠道黏膜受损,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引发腹泻,此类感染多有明确感染病史及相应病原体检测依据。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肠道慢性炎症,可累及肠道不同部位,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相关病理及免疫指标检测可辅助诊断。
3.肠道肿瘤:肠道良恶性肿瘤可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及蠕动功能,例如结直肠癌等,肿瘤占位或浸润肠道组织,导致肠道功能异常,出现腹泻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肿瘤存在。
4.吸收不良综合征:多种原因可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如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吸收不良,或小肠黏膜病变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转运等过程,进而引发腹泻,相关营养物质检测及小肠功能评估可协助诊断。
5.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可出现腹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激素分泌异常影响肠道功能,也可导致腹泻,通过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测可明确相关疾病。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次数多于正常频率,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腹胀,长期慢性腹泻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营养不良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腹泻可能伴随相应特异性症状,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有血便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腹泻的起病时间、病程、大便的频率、性状、有无脓血、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等)、既往病史(如肠道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等)及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了解有无压痛、包块等体征,评估全身营养状况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生化检查可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病原体检测可明确有无肠道感染病原体;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等相关激素检测有助于排查内分泌代谢性病因。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腹部脏器情况;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必要时取活检;小肠镜可观察小肠病变;腹部CT或MRI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腹腔内病变等。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肠道感染性疾病需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抗感染药物;炎症性肠病需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肠道肿瘤则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需纠正相应激素水平异常。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慢性腹泻易导致水电解质丢失,需及时补充水分及钠、钾、氯等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进行。
3.调整饮食:根据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如乳糖不耐受患者需限制乳糖摄入,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采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食物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慢性腹泻: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慢性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需密切关注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食上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等,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腹泻的药物,且应谨慎使用止泻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纠正腹泻。
2.老年人慢性腹泻: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腹泻可能影响基础疾病控制,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需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与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就诊时需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
3.妊娠期女性慢性腹泻: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慢性腹泻可能影响胎儿营养供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自行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通过调整饮食、必要时安全用药等方式来处理慢性腹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