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包括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药物辅助和中医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有运动、言语、认知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经颅磁刺激和功能性电刺激;药物有神经营养和改善脑循环药物;中医康复有针灸和推拿按摩,不同年龄、性别、病史患者在各康复方法的具体操作上需适当调整。
言语功能训练:若患者存在言语障碍,可进行言语功能训练。对于构音障碍患者,可进行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如唇、舌的运动练习,包括吹气球、伸舌、缩舌、绕舌等,通过这些训练改善发音器官的功能,提高言语清晰度;对于失语症患者,可采用命名训练、复述训练、阅读理解及表达训练等方法。比如命名训练,治疗人员出示物品,让患者说出名称,若患者不能正确命名,可给予提示,反复训练以促进言语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患者言语功能恢复能力有所差异,儿童相对恢复潜力较大,但也需耐心训练,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速度较慢,需更持久的训练过程。
认知功能训练:当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时,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患者,可采用划销试验、选择性注意训练等方法;对于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可进行图像记忆、数字记忆等训练;对于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复杂任务的分解训练等。例如划销试验,在纸上印有随机排列的数字或图形,让患者划去指定的数字或图形,通过不断重复训练提高患者的注意力,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严重脑部病变导致认知障碍的患者,训练时需更加关注其反应和耐受程度,逐步增加训练难度。
物理因子治疗
经颅磁刺激: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它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调节神经元的活动。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可塑性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对经颅磁刺激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进行经颅磁刺激时需严格控制参数,避免对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老年患者则根据其身体状况和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和频率。
功能性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可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通过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引起肌肉收缩,模拟正常的运动模式,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萎缩,同时还可能促进神经肌肉的重新学习。例如对偏瘫患者的下肢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帮助患者进行步行相关的肌肉收缩训练,不同性别患者在电刺激参数选择上无绝对差异,但需根据患者自身肌肉反应进行调整,病史较长的患者可能肌肉萎缩程度较重,在电刺激时要注意逐渐增加刺激强度,避免引起肌肉过度疲劳或损伤。
药物辅助
神经营养药物: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期,如甲钴胺等,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够促进髓鞘的合成,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代谢差异,儿童使用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标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要监测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药物蓄积。
改善脑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银杏叶制剂具有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抗氧化等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从而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在使用时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不同性别患者对这类药物的反应一般无明显差异,但有特殊病史如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不良反应。
中医康复治疗
针灸治疗:针灸对脑卒中后遗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例如,针刺患肢的阳明经穴位,如上肢的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足三里、血海等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患者针灸时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深度、强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针灸要选择较浅的针刺深度,避免过深损伤重要组织,老年患者则根据其体质和耐受情况调整针刺强度,体质虚弱的老年患者针刺强度不宜过大。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紧张状态。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肌肉进行推拿按摩,如揉法、滚法、按法等,可放松肌肉,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同时促进肢体的血液回流。在进行推拿按摩时要注意手法的力度和频率,儿童皮肤娇嫩,手法需轻柔,老年患者皮肤松弛且可能有关节退变,手法要避免过于粗暴,防止造成皮肤损伤或关节损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