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诊断需从病史症状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病史要问发病前感染史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查心率心律、心脏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病原学检测;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包积液,心脏磁共振成像对不典型者助诊。
一、病史和症状询问
1.发病前感染史: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1-3周内是否有病毒感染相关情况,如是否有发热、咽痛、腹泻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症状,因为病毒性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等常见,了解感染史有助于判断心肌炎可能的病因。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通过密切接触等感染肠道病毒等,而成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对常见。
2.症状表现:关注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悸、乏力、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严重者可能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儿童患心肌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差、拒食、呼吸急促等,需要仔细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
二、体格检查
1.心率和心律:检查心率是否过快或过慢,节律是否规整。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通过听诊可以初步发现一些异常心律。例如,早搏时可听到提前的心跳,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有心跳脱漏等情况。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婴儿正常心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在检查时需参考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心率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
2.心脏体征:检查心界是否有扩大,心音是否有改变,如心音低钝等。心肌炎患者心脏可能受累,导致心界改变或心音异常。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CK-MB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一般在心肌损伤后3-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但一般来说,儿童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别,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
肌钙蛋白(cTn):包括cTnT和cTnI,是诊断心肌炎心肌损伤更特异的指标。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在心肌损伤后数小时即可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对于儿童患者,其检测结果的解读同样要结合儿童的正常参考范围。
炎症指标: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能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炎症表现,但这并非特异性指标,因为其他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
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CRP可在炎症反应时迅速升高,ESR也可增快,它们可以反映体内炎症状态,但同样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测:可采取患者血液、粪便、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等。例如,通过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等的核酸,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不同标本的采集和检测方法有其特定要求,在采集儿童标本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等以配合检查。
四、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等。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损伤。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心电图有一定特点,在判断心肌炎相关心电图改变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例如,儿童的心率相对较快,正常心电图的ST-T改变范围与成人不同。
2.动态心电图:对于怀疑有心律失常但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患者,可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它可以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心电图,能更全面地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发作频率等情况。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脏各腔室大小、室壁运动情况以及心脏射血分数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心脏的形态和功能状态,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需要专业的超声医生操作以保证结果准确。
发现心包积液等情况: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能合并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显示心包积液的量等情况。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诊断心肌炎较为敏感和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显示心肌水肿、坏死等情况,通过延迟强化等序列能更准确地判断心肌受累范围和程度。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心肌炎患者,CMR有助于明确诊断,但由于其检查费用相对较高等原因,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