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可按病因分为胆源性、酒精性、高脂血症性、高钙血症性及其他病因性等,按严重程度分为轻症、中度重症和重症,不同病因对应不同发病机制与人群特点,不同严重程度有相应临床特点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一、病因分类
(一)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感染等,可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例如,胆囊结石移动过程中可能阻塞胆总管末端,使胆汁逆流入胰管,胰蛋白酶原被激活成胰蛋白酶,进而激活其他胰酶,引起胰腺炎症。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可能因雌激素等因素与胆道疾病关联更密切,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胆道结石形成风险,从而增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发生几率。
(二)酒精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胰小管和腺泡破裂,胰酶溢出引发炎症;酒精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阻碍胰液排出,促使胰腺炎发生。
2.人群特点: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的成年人,男性相对更常见,长期酗酒的生活方式是主要诱因,有酒精依赖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三)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当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时,可使胰腺毛细血管内有乳糜微粒栓塞,胰腺微循环障碍,同时胰酶代谢异常,导致胰腺炎症。一般认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1.3mmol/L时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2.人群特点:常见于肥胖、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中青年相对多见,此类人群需注意控制血脂水平,因为高脂血症状态持续存在会不断增加胰腺受损风险。
(四)高钙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高钙血症可导致胰腺分泌增加,胰管内钙盐沉积,促使胰酶提前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血钙升高,易出现高钙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2.人群特点:有甲状旁腺疾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等可引起高钙血症的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患,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需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以降低胰腺炎发生风险。
(五)其他病因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包括胰腺外伤、胰腺缺血、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多种因素。例如,胰腺外伤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和胰管,引发炎症;某些药物通过干扰胰腺的正常代谢或排泄过程导致胰腺炎。
2.人群特点:胰腺外伤患者有明确外伤史,药物性胰腺炎与用药人群相关,感染性胰腺炎在相应病毒或细菌感染人群中易发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多见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的人群,不同病因对应的人群特点各异,需结合具体病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二、严重程度分类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1.临床特点:患者一般仅有胰腺局部炎症,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多在1-2周内恢复,预后较好。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轻度水肿等表现。
2.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出现,生活方式健康、无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相对更易恢复,但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即使轻症也可能有病情波动情况,需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治疗和护理。
(二)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
1.临床特点: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器官功能障碍(<48小时),或伴有局部并发症但无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可能有轻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周围渗出等情况,但器官功能障碍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2.人群影响:有基础疾病或病情相对复杂的人群易出现这种情况,需关注器官功能变化及局部并发症发展,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可能因自身机体状况不同有所差异,如老年人群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护理和监测。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1.临床特点:患者有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48小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其严重表现之一,如呼吸衰竭、肾衰竭、循环衰竭等,同时常伴有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2.人群影响:老年人群、有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情发现较晚的人群更易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此类人群治疗难度大,需要多学科协作救治,在护理和康复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各器官功能维护及并发症防治,不同性别在重症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基础健康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