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腺体有一定异型性、间质存在,临床表现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影像学检查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等,治疗据情况选药物或手术,预后较好;子宫内膜癌是恶性肿瘤,腺体结构紊乱、细胞异型性明显,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等,影像学检查内膜明显增厚、肌层可能受侵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辅助治疗,预后与分期等密切相关。
一、定义与性质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是子宫内膜腺体出现异常增殖且伴有细胞不典型性,但还未达到癌的程度,属于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渡的中间阶段,其增殖的腺体具有一定的异型性,但间质存在。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是由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细胞异常增殖并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可侵犯子宫肌层甚至子宫外组织。
二、病理学表现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腺体形态:腺体数量增多,可呈拥挤、背靠背现象,腺体结构复杂,可出现分支、出芽等情况,但腺体周围仍有间质存在。
细胞异型性: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细胞核增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可见核分裂象,但一般核分裂象较少且多位于基底部。
子宫内膜癌
腺体形态:腺体结构紊乱,可形成复杂的腺体结构,如筛状、乳头状等,腺体与间质的界限不清,常呈弥漫性生长,可侵犯间质。
细胞异型性:腺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显著增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且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细胞排列极性消失,可呈多层排列。
三、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年龄: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但也可发生于年轻女性,与体内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如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患者因长期无排卵,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易发生不典型增生。
阴道出血: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出血程度可轻可重。
其他:部分患者可伴有阴道排液增多,一般为浆液性或血性排液,若合并感染可出现脓性排液及异味。
子宫内膜癌
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也有部分年轻患者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在58岁左右,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
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若合并感染则可为脓性或脓血性排液,伴有恶臭。
疼痛: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若癌组织侵犯宫颈间质,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可引起下腹部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四、影像学检查表现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可增厚,但增厚程度相对较轻,一般厚度多在5-10mm左右,内膜回声不均匀,可见小的无回声区或稍高回声区,但宫腔线多清晰,肌层回声均匀。
磁共振成像(MRI):子宫内膜增厚,T2加权像上可见内膜信号不均匀,腺体区域呈高信号,间质区域信号相对较低,但一般无肌层浸润的表现。
子宫内膜癌
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明显增厚,厚度多>10mm,内膜回声杂乱,可出现团块状高回声或低回声区,宫腔线不清,若癌组织侵犯肌层,可表现为肌层回声不均匀,与内膜交界处回声中断或不规则。
MRI:子宫内膜癌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内膜增厚,信号不均匀,癌组织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若侵犯肌层,可见肌层信号异常,正常子宫肌层的低信号带中断或消失。
五、治疗及预后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选择治疗方案。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孕激素类药物,通过拮抗雌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改变,从而逆转不典型增生,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子宫内膜的反应;对于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预后: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复发率相对较低,但需长期随访,因为仍有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术后根据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决定是否进行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等。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
预后: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一般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更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