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快速筛查脑出血,头颅MRI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后颅窝病变显示优,DSA是脑血管病变诊断金标准但有创)、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了解感染贫血,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状态,生化检查关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筛查脑血管狭窄痉挛等)。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意义:是急性脑血管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方法,可快速明确是否存在脑出血,能清晰显示脑内高密度病灶,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准确率高。在发病早期即可进行,有助于快速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均可进行头颅CT检查,无绝对禁忌证,但对于病情危重、躁动不安难以配合检查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相应镇静等措施以完成检查。
原理:利用X线对头颅进行断层扫描,根据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的差异,在影像上呈现不同密度,脑出血病灶表现为高密度影。
2.头颅MRI
意义: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发现缺血病灶。对于后颅窝病变的显示优于CT。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对于有MRI检查禁忌证(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的患者则不适用。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MRI检查可更精准地评估脑血管病变情况。
原理:基于磁共振现象,不同组织中的氢质子在磁场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磁共振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细微结构及早期缺血病灶。
二、脑血管造影检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情况。对于考虑有脑血管病变但通过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尤其是怀疑有脑血管狭窄、动脉瘤等病变时,DSA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对比剂过敏等,对于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对比剂过敏等患者需谨慎评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评估风险后决定是否进行,有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更谨慎权衡利弊。
原理:将含碘对比剂注入脑血管,通过数字减影技术去除骨骼、软组织等背景影像,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影像。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
意义:可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感染可能是脑血管病的诱因之一,贫血可能影响脑的血液供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正常血常规指标范围不同,儿童与成人的血常规正常范围有差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常规指标也可能有变化。有基础疾病如贫血的患者需关注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等指标情况。
指标及意义:白细胞计数可反映有无感染,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因素;血红蛋白反映有无贫血,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影响脑供血。
2.凝血功能检查
意义: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考虑有出血性脑血管病或需要进行溶栓等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或影响溶栓等治疗的安全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范围有差异,有基础疾病如凝血因子缺乏症等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会异常。
指标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反映凝血机制是否正常,PT延长或APTT延长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3.生化检查
意义: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血糖异常(过高或过低)可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状态,因为很多药物的代谢与肝肾功能相关,在治疗脑血管病时需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糖、血脂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与成人有差异,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患者的生化指标会有相应改变。
指标及意义:血糖反映糖代谢情况,过高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等;血脂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反映脂代谢情况,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肝肾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肌酐等反映肝肾功能状态。
四、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1.意义:可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于筛查脑血管狭窄、痉挛等有一定帮助。适用于各年龄、性别患者,尤其是对于不能耐受有创检查或需要动态监测脑血管血流情况的患者。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高血脂患者,TCD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原理: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检测颅内动脉血流的相关参数,从而评估脑血管的功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