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心绞痛需及时就医评估,包括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控制脂肪、盐分摄入,增加蔬果,运动要适度并注意事项,还要戒烟限酒;药物治疗可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并进行二级预防,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定期复查。
一、及时就医评估
1.尽快前往医院:经常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就诊。因为心绞痛可能是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表现,及时就医能进行准确评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更多,更需迅速明确病情;女性患者心绞痛表现可能不典型,也需要及时排查。
2.进行相关检查:医生通常会进行心电图检查,发作时的心电图可能发现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还可能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一段时间内心电图变化;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情况,这对于判断心绞痛严重程度及后续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因为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加重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进而加重心绞痛。
增加蔬果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蔬菜和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吸收,水果中的维生素等成分也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心绞痛的控制。
2.运动方面: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一般来说,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运动3-5次。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年轻人可相对高一些,但都要以不引发心绞痛为度。
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前要进行热身活动,运动后要逐渐放松。在天气寒冷或炎热时,要注意运动环境的选择,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运动,因为寒冷可能导致血管收缩,炎热可能导致出汗过多、血容量不足等,都可能诱发心绞痛。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会导致血管痉挛,加重心绞痛。所以必须戒烟,无论年龄、性别,戒烟都能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
限酒:男性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尽量少喝或不喝烈性酒。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血脂,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心绞痛控制。
三、药物治疗
1.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但使用时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头痛、面部潮红等,而且青光眼患者等应慎用。
2.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但对于哮喘患者等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3.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减轻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不同人群使用时要考虑其个体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等。
四、二级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等控制血压,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有细微差异,但总体都要遵循相应指南目标。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降低心绞痛复发风险。例如,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波动。
血脂异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一般目标是LDL-C<2.6mmol/L,对于高危患者如已有冠心病的患者,目标可更严格,LDL-C<1.8mmol/L。可通过饮食、运动和降脂药物等控制血脂。
2.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经常心绞痛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相对较短,如每3-6个月复查一次,根据病情调整复查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