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病情观察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护理,做好体位、皮肤护理;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并吸氧;饮食护理,保证营养支持;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并坚持监督;心理护理,关注不同年龄患者心理状态;还有特殊人群护理,老年患者关注基础疾病和肝肾功能,儿童患者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病情观察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脑卒中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脑卒中患者可能因颅内压变化等出现呼吸、血压异常,如发现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呼吸节律改变等情况需及时报告医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儿童正常体温在36~37.3℃,成人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等,需依据不同年龄准确判断生命体征是否异常。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情况。意识状态可通过Glasgow昏迷评分法进行评估,瞳孔变化可能提示颅内病变的进展,如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脑疝表现。不同年龄的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脑卒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同样重要,需关注其运动发育、智力等方面的变化。
二、一般护理
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体位。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可经常更换体位,预防压疮;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头部可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取侧卧位,防止误吸。不同年龄患者的体位护理需考虑其身体发育特点和耐受程度,例如儿童患者体位更换需轻柔,避免对其骨骼、肌肉等造成不良影响。
皮肤护理: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尤其是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等。要注意保持床单平整、清洁,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品,避免皮肤损伤。
三、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痰无力或昏迷患者,可进行吸痰操作,但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引起呼吸道感染。脑卒中患者尤其是意识障碍者易发生呼吸道梗阻,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不同年龄患者呼吸道特点不同,儿童呼吸道更娇嫩,吸痰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规格等。
吸氧护理:根据患者血氧情况给予适当吸氧。如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应给予吸氧治疗,但要注意吸氧浓度和时间,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氧中毒等不良反应。
四、饮食护理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可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要注意饮食量和饮食速度,防止误吸和呛咳。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脑卒中患者需保证充足的营养以支持其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成人则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五、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干预: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康复训练。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可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桥式运动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儿童康复训练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避免对其造成心理创伤和身体损伤。
康复训练的坚持与监督: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与坚持。护理人员要监督患者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训练,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脑卒中患者常因肢体残疾、语言障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通过倾听患者的诉求,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突然的疾病出现恐惧、不安等情绪,需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成人患者则可能因疾病带来的生活改变而产生负面情绪,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七、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老年脑卒中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护理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注意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等与年轻人不同,在护理操作和用药相关观察等方面要更加谨慎,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儿童脑卒中患者:儿童脑卒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护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中要更加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损伤。同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康复训练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促进其功能恢复和正常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