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腔内形成血栓致脑局部血流中断等,发病多渐进,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MRI早期可见病灶,治疗有溶栓、抗血小板等;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栓塞起病急骤,CT早期可无明显改变,MRI早期可见病灶,治疗需积极治疗原发病等,两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有不同体现,特殊人群需针对性防控。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腔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粗糙、管腔狭窄,血液中有形成分易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常见于中老年人,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与患者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关。
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它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多种类型。其中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脑梗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多有心脏疾病史,如心房颤动等,栓子可来自心脏等部位。
二、影像学表现
脑血栓
头部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无明显异常,之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发病几小时内就可显示高信号病灶,有助于早期诊断,其梗死灶的形态多与血管分布区域一致,呈扇形或楔形等。
脑梗死
脑栓塞在头部CT上早期可无明显改变,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同样早期可发现病灶,DWI显示高信号,根据栓子来源不同,梗死灶的位置和形态有相应特点,比如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栓塞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等。
三、临床表现差异
脑血栓
症状多逐渐进展,病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若病变累及优势半球还可出现失语等症状,不同血管受累表现不同,如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脑梗死
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症状相对较严重。除了有偏瘫、感觉障碍等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外,因起病急,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心房颤动患者可有心律不齐等表现,且脑栓塞导致的梗死灶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在病程中需注意病情变化。
四、治疗原则
脑血栓
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适应证,如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阿替普酶溶栓)或6小时内(尿激酶溶栓)等,同时要评估出血风险等。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等,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可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
脑梗死
脑栓塞的治疗除了根据病情进行溶栓、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外,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对心房颤动进行抗凝等治疗,以防止栓子再次形成和脱落。如果发生出血性转化,治疗方案需相应调整,如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
五、预后情况
脑血栓
预后与梗死部位、面积大小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发病前有良好的血管基础,治疗及时,梗死面积小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较好的神经功能;但如果梗死面积大,累及重要功能区,可能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长期卧床、认知障碍等,且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长期控制危险因素。
脑梗死
脑栓塞的预后与栓子来源、梗死面积、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等有关。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预后相对较差;而如果能及时去除栓子来源,梗死面积小,患者可能恢复较好,但部分患者仍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总体而言,脑梗死的预后差异较大,与多种因素相关。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血栓和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围绝经期等,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脂等代谢,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的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管损伤,提高脑梗死的发病几率;儿童相对少见脑血栓和脑梗死,但如果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发病,儿童脑梗死的治疗需更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要定期评估心脏功能,预防脑栓塞的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