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可通过症状表现排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眼部疼痛、视力急剧下降、有虹视现象;慢性青光眼有视野缺损、眼压波动。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非接触式、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底检查(视神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视野检查(静态、动态视野检查)。不同人群青光眼有特点,儿童型有特殊症状表现和检查难度,老年型症状不典型且常合并其他疾病。家族史及高度近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风险因素也影响青光眼判断,有家族史者需定期检查,相关风险人群要关注眼部情况。
一、症状表现排查
(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
1.眼部疼痛:常感眼球胀痛,可波及同侧头部,疼痛较为剧烈,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易被误当作肠胃疾病。这是因为眼压急剧升高刺激眼部神经及引发自主神经反射所致。
2.视力急剧下降:视力可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严重者仅能看到眼前手动或光感。主要是眼压升高导致角膜水肿,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于视网膜。
3.虹视现象:看灯光时,周围会出现彩色光环,犹如彩虹环绕,这是由于眼压升高使角膜水肿,光线发生折射产生的。
(二)慢性青光眼表现
1.视野缺损: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野逐渐缩小,比如周边视野首先受损,逐渐向中心发展,若不及时发现,最终可能导致管状视野甚至失明。这是因为高眼压损害了视神经纤维,影响了视觉信息的传导,不同部位视神经纤维受损对应不同区域视野缺损。
2.眼压波动:眼压可能不是持续处于高水平,而是有波动情况,但长期来看仍高于正常范围,需通过多次眼压测量来发现。
二、眼科检查项目及意义
(一)眼压测量
1.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通过气流测量眼压,操作相对简便,可初步筛查眼压是否异常。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之间,若眼压超过21mmHg且双眼压差大于5mmHg,或眼压在正常范围但有青光眼相关症状及体征,需进一步检查。
2.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如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是测量眼压的金标准之一,能较准确测量眼压,对于诊断青光眼有重要价值。
(二)眼底检查
1.视神经检查:通过眼底镜或眼底照相观察视神经乳头。青光眼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视神经乳头杯盘比增大,正常杯盘比(C/D)一般小于0.3,若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值大于0.2,需警惕青光眼。随着病情进展,视神经乳头会出现颜色变淡、神经纤维层缺损等改变。
2.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可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技术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青光眼患者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就可能变薄,且变薄区域与视野缺损区域往往对应。
(三)视野检查
1.静态视野检查:如Humphrey视野计检查,能精确检测视野缺损的位置和范围,是诊断青光眼及评估病情进展的重要依据。早期青光眼可能出现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等视野改变,随着病情发展,视野缺损逐渐扩大。
2.动态视野检查:通过移动视标检测视野范围,相对静态视野检查较简单,但准确性稍差,可作为初步筛查视野情况的方法。
三、不同人群青光眼判断特点
(一)儿童青光眼
1.症状表现:婴幼儿型青光眼患儿可能出现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表现,因为眼压升高刺激眼部不适。眼球可能较正常增大,称为牛眼或水眼,这是由于儿童时期眼球壁较软,眼压升高导致眼球扩张。儿童型青光眼则可能有视力发育迟缓等情况。
2.检查特殊性:儿童眼压测量相对困难,需配合良好才能准确测量,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也因儿童不配合有一定难度,常需借助更温和的检查手段及综合临床表现判断。
(二)老年青光眼
1.症状不典型性:老年青光眼患者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眼压升高时眼部疼痛等表现可能较轻,易被忽视,而更多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视野缺损等,需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并全面检查。
2.合并其他疾病影响:老年人常合并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他眼部或全身疾病,这些疾病可能掩盖青光眼的表现或与青光眼相互影响,增加诊断难度,需综合考虑多种疾病因素进行判断。
四、家族史及其他风险因素考量
(一)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那么个体患青光眼的风险会增加。因为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可能与特定的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
(二)其他风险因素
1.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患青光眼的概率高于正常视力人群,需关注眼压、眼底等情况。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引起眼部并发症,其中包括青光眼,糖尿病患者要加强眼部监测,排查青光眼。
3.心血管疾病患者:部分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增加青光眼发生风险,这类患者在眼部检查时需特别留意青光眼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