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评估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临床表现中呕血、黑便、便血判断出血量,生命体征中心率、血压的变化意义,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的变化及意义,内镜检查直接观察出血部位,还有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的评估要点,综合各方面来准确评估出血量及相关情况以指导治疗。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呕血与黑便
1.出血量判断:
若患者出现呕血,提示胃内积血量通常在250-300ml以上。因为血液经胃酸作用后会形成酸性血红蛋白,从而导致呕吐物呈咖啡色或鲜红色。
黑便提示出血量一般在50-100ml以上。这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且表面发亮,类似柏油样,称为柏油便。
(二)便血情况
1.出血量判断:
便血颜色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如果是暗红色血便,提示出血量相对较多,且出血部位可能在结肠;如果是鲜红色血便,多提示出血部位较靠近肛门,出血量可能因出血速度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出血量较多时会出现鲜红色血便。
二、生命体征评估
(一)心率
1.变化及意义:
早期出血量较少时,机体可通过代偿机制维持血压,此时心率可能会轻度增快,一般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时需警惕出血量增加。因为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会加快搏动以保证重要脏器供血。
随着出血量进一步增加,心率会明显增快,当心率超过120次/分钟时,往往提示失血量较大,可能达到800-1200ml以上(成人)。
(二)血压
1.变化及意义:
早期轻度失血时,收缩压可无明显变化,舒张压可能升高,脉压差减小。当失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10%-15%(约500ml左右)时,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当失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20%以上(约1000ml以上)时,收缩压会下降,可出现休克表现,如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
对于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血压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来综合判断出血量。
三、血常规评估
(一)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1.变化及意义:
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可能无明显变化。一般在出血3-4小时后,组织间液渗入血管内,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才会逐渐降低。
每下降10g/L的血红蛋白,约相当于失血量400-500ml。通过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出血量的变化趋势。例如,短时间内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提示继续出血或出血量较大。
(二)血细胞比容
1.变化及意义:
血细胞比容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占比,出血后血细胞比容会降低,其变化与血红蛋白变化相关。当血细胞比容降低时,提示有失血情况,通过定期监测血细胞比容的变化,可以辅助判断出血量的多少及出血的动态过程。
四、内镜检查评估
(一)直接观察出血部位
1.意义: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情况,明确出血的具体部位,如胃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通过内镜下可以看到出血灶的形态,如活动性出血(可见血液渗出或喷射状出血)、陈旧性出血等,从而更精准地评估出血量相关情况,并且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止血等治疗操作。
对于儿童患者,内镜检查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谨慎选择,但对于明确消化道出血的儿童,内镜检查同样可以准确评估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相关情况,不过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及监护。
五、特殊人群评估要点
(一)老年人
1.特点及应对: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呕血和黑便可能不明显,但生命体征变化更敏感,如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可能较隐匿。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所以需要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血量变化,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评估出血量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机体的影响。
(二)儿童
1.特点及应对:
儿童消化道出血原因与成人不同,如肠套叠等是儿童常见的消化道出血原因。儿童评估出血量时,除了观察临床表现外,还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儿童失血后精神萎靡、尿量减少往往提示出血量较多,需要及时进行补液等治疗。在检查方面,内镜等检查要根据儿童年龄和病情谨慎选择,且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确保检查安全,同时准确评估出血量情况。
(三)妊娠期女性
1.特点及应对:
妊娠期女性消化道出血时,要考虑到妊娠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胎儿的影响。评估出血量时要注意不能因为妊娠而忽视出血量的准确判断,生命体征监测要全面,同时要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手段,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在选择内镜检查时要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方式来评估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