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是心包腔内液体异常增多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感染性(细菌、病毒、真菌)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肿瘤性、心脏损伤后、代谢性)因素,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X线、CT及MRI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心包穿刺引流及对症支持治疗。
一、定义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液体异常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包是包裹心脏的双层膜性结构,正常情况下心包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
二、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结核性心包炎进而导致心包积液,在一些特定地区或有结核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能累及心包引发积液。
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毒感染是病毒性心包炎的常见病因,尤其在病毒流行季节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易发生,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病毒侵袭引发相关疾病。
真菌感染:在免疫力极度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可能发生真菌感染累及心包导致积液。
2.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包,引发自身免疫性心包炎导致心包积液,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有一定特点,这类患者需要长期关注自身免疫指标变化及心包情况。
肿瘤性因素:原发性心包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心包,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心包,可引起心包积液,中老年人是肿瘤性疾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定期进行体检筛查肿瘤相关指标。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脏手术创伤后等情况,机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心包积液产生,心脏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包情况,尤其在术后早期。
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出现心包积液,不同年龄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表现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更不典型,需要关注甲状腺功能指标及心包超声检查。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较常见的突出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呼吸浅快,严重时端坐呼吸,身体前倾以缓解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包积液增多压迫肺脏和气管,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呼吸困难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等。
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尖锐性或压榨性,疼痛部位可在心前区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引起的胸痛可能有其自身特点。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乏力、发热(感染性病因时)、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及观察其他伴随表现。
2.体征
心包摩擦音:早期心包积液量较少时可能听到心包摩擦音,呈搔抓样声音,与心跳一致。
心脏体征: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减弱且位于心浊音界内;心音低钝遥远等。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心包积液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可明确心包积液的量,还能观察心脏的运动情况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无辐射,对各年龄人群都适用,儿童检查时需要适当安抚配合。通过超声可测量心包积液的前后径等指标来判断积液量的多少,一般少量积液前后径<10mm,中量10-20mm,大量>20mm。
2.X线检查
可发现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尤其在大量心包积液时较典型,但X线对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有限,不同年龄人群心影表现可能因胸廓等结构差异有一定不同,儿童胸廓相对柔软,心影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别。
3.CT及MRI检查
对于明确心包积液的病因及评估心脏受压情况等有帮助,CT检查有一定辐射,MRI检查相对更清晰但费用较高,各年龄人群均可进行相应检查,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心包积液:如结核性心包炎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原则;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非感染性心包积液: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肿瘤性因素引起的可能需要根据肿瘤类型及分期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2.心包穿刺引流
对于大量心包积液引起严重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迅速缓解心脏压塞症状,但穿刺操作有一定风险,不同年龄患者穿刺风险及操作注意事项不同,儿童穿刺更需要精准操作和密切监护。
3.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氧合情况,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营养支持等,保证患者机体的基本需求,不同年龄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需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