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再出血有呕血黑便、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需通过生命体征、呕血黑便情况、血红蛋白等监测判断,可通过治疗原发病、饮食管理、避免诱发因素来预防,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呕血与黑便:再次出现呕血,呕血的颜色可能因出血速度和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出血速度较快、量较多,呕血可呈鲜红色,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则呈棕褐色或咖啡色;黑便也会再次出现,且黑便性状较稀,次数可能增加,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后,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当出血量大时,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
头晕、乏力、心慌:由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机体循环血容量不足,脑部供血相对减少可引起头晕;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出现乏力;心脏为了维持有效循环,会加快心率,患者可感觉心慌。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血容量减少更易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血容量减少会加重心脑缺血,头晕、心慌等症状可能更明显,且要警惕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血压、心率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时可发现血压下降,尤其是收缩压下降明显,心率增快。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消化道出血导致血容量丢失后,机体启动代偿机制,早期心率会增快以提高心输出量,若出血持续,血压逐渐下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有弹性,在血容量丢失初期,血压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心率增快可能更为突出。
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监测与判断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和心率,观察其变化趋势。例如,若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mmHg以上,或心率增快超过20次/分钟,提示可能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心率本身相对较快,监测时要注意与基础心率对比;老年患者则要关注血压下降对心脑灌注的影响。
呕血与黑便情况观察:记录呕血的次数、量、颜色,黑便的次数、量、性状。如果呕血频繁、量多,黑便呈稀水样且次数增加,提示再出血的可能性大。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肠鸣音活跃的情况,一般来说,消化道出血时肠鸣音会增强,若再出血时肠鸣音持续活跃甚至亢进,也提示可能有出血活动。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监测: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如果血红蛋白浓度持续下降,红细胞压积进行性降低,提示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婴儿血红蛋白<110g/L,1-4岁血红蛋白<110g/L,4-6岁血红蛋白<120g/L,6岁以上血红蛋白<130g/L可考虑贫血,在消化道出血再出血时,血红蛋白下降更需密切关注;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贫血倾向,血红蛋白下降要警惕再出血导致的进一步失血。
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措施
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进行规范治疗。例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硬化,采取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措施,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不同年龄患者原发病的特点不同,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常见原因有息肉、溃疡等,要针对具体病因治疗;老年患者常见原因有溃疡、恶性肿瘤等,治疗原发病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选择和剂量要谨慎。
饮食管理:在出血停止后逐渐恢复饮食的过程中要注意。急性大出血期间需禁食,出血停止后可先给予温凉、清淡的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消化道黏膜再次引起出血。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时要特别注意食物的细软程度,避免误食坚硬食物;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要注意营养均衡。
避免诱发因素:让患者避免剧烈咳嗽、呕吐、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导致消化道血管压力变化,诱发再出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用力排便诱发出血;老年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饮食调整等方式,如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使用缓泻剂,但要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同时,要注意患者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增加再出血风险,儿童患者的情绪管理也很重要,要营造轻松的环境,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