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细胞局部异常生长的散在病变,可通过触诊、超声等发现,按病因分为增生性、肿瘤性、囊肿、炎症性结节,按性质分良性和恶性。评估需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良性结节定期随访或针对病因治疗,恶性结节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不同人群在发生、发展和处理上有差异。
甲状腺结节的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多与碘摄入异常有关,如碘摄入不足或过多。在一些地区,由于土壤、饮水、食物中碘含量的不同,人群中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率有所差异。例如,碘缺乏地区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因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的结节;而长期高碘饮食地区的人群,也可能因甲状腺滤泡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结节。
肿瘤性结节:包括良性肿瘤如甲状腺腺瘤,和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的发生可能与甲状腺组织异常增生有关,而甲状腺癌的发生则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等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射线暴露史也是重要因素,儿童时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照射,成年后发生甲状腺癌的概率明显升高。
囊肿:可为先天性的甲状舌管囊肿,也可由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退行性变和陈旧性出血斑囊性变所致。甲状舌管囊肿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形成的,可发生于颈部中线部位。
炎症性结节: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炎症性结节多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如化脓性甲状腺炎导致的甲状腺结节,常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非感染性炎症性结节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攻击甲状腺组织,引起甲状腺的炎症性改变和结节形成。
根据结节性质分类
良性结节:多数甲状腺结节为良性,其生长相对缓慢,对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良性结节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等特征。
恶性结节:甲状腺癌是恶性结节的主要类型,恶性结节生长速度可能较快,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超声下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伴有微钙化等特征。
甲状腺结节的评估
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结节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明确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血流情况等。例如,超声发现结节内有微钙化,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增加;而结节周边有丰富血流信号,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如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的检测。如果甲状腺结节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或甲减,需要进一步明确结节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关系。例如,甲状腺高功能腺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T3、T4升高,TSH降低。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方法。通过细针穿刺结节获取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其准确性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甲状腺结节的处理原则
良性结节的处理
定期随访:对于大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如果结节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症状,甲状腺功能正常,可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隔6-12个月复查超声。例如,对于无症状的较小的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可通过定期随访监测结节的生长情况。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因碘摄入异常导致的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可根据碘摄入情况进行调整。碘缺乏地区可适当补充碘剂,如食用加碘盐等;高碘地区则需要控制高碘食物的摄入。对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导致的良性结节,目前尚无特效的针对自身免疫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甲状腺功能异常进行相应处理,如出现甲减时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恶性结节的处理
手术治疗:甲状腺癌一旦确诊,通常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情况而定,如甲状腺癌的根治术等。对于早期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手术治疗,很多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其他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甲状腺癌,可考虑放射性碘治疗、靶向治疗等。放射性碘治疗主要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或转移病灶的治疗;靶向治疗则是针对一些具有特定靶点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发展和处理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女性患甲状腺结节的概率相对较高;儿童时期有头颈部放射史的人群,甲状腺结节恶变的风险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自身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升高,对于发现的甲状腺结节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和处理;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的健康,增加甲状腺结节发生的风险,这类人群在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需要更加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并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