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指病程超2个月或间歇期2-4周内复发的腹泻,诊断基于临床表现特点、相关检查及病因诊断。临床表现有腹泻频率、性状改变及伴随腹痛、消瘦乏力、发热等症状;相关检查包括粪便、血液、影像学检查;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等,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一、临床表现特点
1.腹泻频率
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且粪便性状改变。对于儿童来说,正常排便频率因年龄而异,婴儿排便次数相对较多,若婴儿慢性腹泻则表现为排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加,如母乳喂养婴儿通常排便次数较多,但如果出现排便次数突然较以往明显增多,且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需考虑慢性腹泻可能;幼儿及儿童慢性腹泻则表现为每天大便次数多于正常规律次数。
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感染性腹泻导致的慢性腹泻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而吸收不良引起的慢性腹泻多为糊状便或稀便。
2.伴随症状
可能伴有腹痛,腹痛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痛特点有所不同,如炎症性肠病引起的慢性腹泻常伴有腹痛,多为下腹部隐痛或绞痛;对于老年人慢性腹泻伴有腹痛,需警惕肠道肿瘤等病变。
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长期腹泻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儿童慢性腹泻伴有消瘦、乏力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部分患者可能有发热症状,如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而自身免疫性肠病导致的慢性腹泻可能伴有低热持续不退等情况。
二、相关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寄生虫卵等。若粪便中发现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炎症性病变,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慢性腹泻;发现寄生虫卵则有助于寄生虫感染导致慢性腹泻的诊断。
粪便隐血试验:对于怀疑有消化道出血的慢性腹泻患者有意义,若隐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存在溃疡、肿瘤等病变导致出血。
粪便病原体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例如怀疑细菌性肠炎引起的慢性腹泻,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如培养出志贺菌则诊断为志贺菌性痢疾导致的慢性腹泻;对于病毒性腹泻,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来明确病毒类型,如轮状病毒检测等。
2.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慢性腹泻导致长期营养不良可引起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若存在感染,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慢性腹泻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通过血生化检查可明确电解质情况;同时可了解肝肾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因为慢性腹泻可能影响营养物质代谢,进而影响肝肾功能,例如长期慢性腹泻导致蛋白质丢失,可能影响肝脏合成功能,或引起肾功能损害导致肌酐、尿素氮升高等。
血清学检查:对于自身免疫性肠病等疾病有诊断价值,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等。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的形态、结构,有无肠道扩张、占位性病变、腹腔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对于儿童慢性腹泻,腹部超声有助于发现肠道发育异常、肠系膜淋巴结炎等情况;对于成人慢性腹泻,可辅助排查肠道肿瘤、肝胆胰疾病等引起腹泻的原因。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腹泻很重要的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肠道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结肠癌患者可发现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对于儿童慢性腹泻,结肠镜检查需谨慎操作,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小肠镜检查:对于怀疑小肠病变引起的慢性腹泻有重要意义,如小肠肿瘤、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胶囊内镜也是检查小肠病变的一种方法,患者吞服胶囊后,胶囊在肠道内自行拍摄图像,可了解小肠黏膜情况,但对于儿童来说,需考虑胶囊内镜的吞咽难度等问题。
X线钡剂造影:可观察肠道的蠕动情况、黏膜形态等。对于肠道狭窄、梗阻、憩室等病变有一定诊断价值,如克罗恩病患者X线钡剂造影可发现肠道节段性病变、鹅卵石样改变等。
三、病因诊断
通过上述临床表现和检查,综合分析慢性腹泻的病因。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反复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药物不良反应等)。例如感染性腹泻若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感染性腹泻;对于老年人慢性腹泻,要重点排查肿瘤、缺血性肠病等病因;儿童慢性腹泻需考虑先天性肠道疾病、食物过敏等因素,如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可出现慢性腹泻、便血等症状。
总之,慢性腹泻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以及详细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