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因素,临床表现有特定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并含服硝酸甘油,后续需就医检查、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及药物治疗。
年龄因素影响
中老年人是心绞痛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例如,5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容易受损,脂质等物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儿童和青少年较少发生心绞痛,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特殊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但相对罕见。
性别因素影响
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心绞痛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
吸烟:吸烟是诱发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加重冠状动脉狭窄,诱发心绞痛。长期吸烟的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得多。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过多的胆固醇等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壁上,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狭窄,增加心绞痛发作的概率。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容易堆积,体重增加,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同时,运动减少会使血管弹性下降,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容易引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发作。
病史因素影响
有冠心病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亲属在65岁前患冠心病)的患者,个体患心绞痛的风险会增加。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某些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缺陷等遗传因素会使个体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长期高血压还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当冠状动脉存在一定程度狭窄时,就更容易诱发心绞痛。
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糖尿病还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糖尿病患者的心绞痛往往症状不典型,更需要引起重视。
突发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左肩部疼痛,容易被误以为是肩部疾病而延误病情。
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诱因:多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吸烟等情况下诱发。比如,饱餐后胃肠道需要更多血液供应进行消化,导致心肌相对供血不足;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也可能诱发心绞痛。
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如果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甚至更长,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突发心绞痛的紧急处理及后续建议
发作时的处理: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等药物,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般1-2分钟内可缓解症状。
后续建议
就医检查: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可发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发作时的心电图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控制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