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多数患者,病变轻,预后好,有腹痛等症状,无器官功能障碍等)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重,有胰腺坏死等,伴器官功能障碍等);根据病因分为胆源性(由胆道疾病引起,女性、长期高脂饮食等人群易患)、酒精性(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男性高发)、高脂血症性(与高脂血症有关,中青年多见,肥胖等易致)、特发性(经检查未明病因);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水肿型(胰腺弥漫或局限肿大,边缘模糊,实质密度均匀等)和坏死型(胰腺实质有低密度坏死区,胰周渗出多,伴并发症,CT是重要诊断手段)。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型
1.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特点:多数患者属于此型,病变程度较轻,胰腺呈水肿性改变。一般经过及时的支持治疗等,预后较好。其临床特点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腺肿胀等,但无器官功能障碍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相对少见,儿童发生轻症急性胰腺炎时需注意与其他儿童常见的急腹症相鉴别,如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胆道疾病史等,发生轻症急性胰腺炎时要警惕基础病对病情的影响,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
2.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特点:病情较重,胰腺组织可出现坏死、出血等,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患者除了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外,还可出现休克、呼吸困难、少尿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血清淀粉酶可升高,但也可能因胰腺坏死严重而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耐受性差,病情变化更迅速,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器官功能等。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血糖波动可能更大,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和管理。
二、根据病因分型
1.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特点:由胆道疾病引起,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胆道梗阻可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症。在性别方面,女性胆囊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所以女性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可能相对稍高一些。在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可增加胆道结石的形成风险,从而增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概率。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是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高危人群,需要积极治疗胆道基础疾病,如及时处理胆囊结石等,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复发。
2.酒精性急性胰腺炎
特点: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同时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胰酶激活,引发胰腺炎症。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是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高发人群,男性由于饮酒频率和量可能相对较高,发病率相对稍高。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酒量,甚至戒酒,以降低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3.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特点:与高脂血症有关,当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时,易引发急性胰腺炎。在年龄方面,中青年人群相对多见,可能与该年龄段高脂血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有关。肥胖、糖尿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等)等因素可导致高脂血症,从而增加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对于肥胖的患者,需要通过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以降低高脂血症的发生概率,进而预防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4.特发性急性胰腺炎
特点: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仍不能明确病因的急性胰腺炎。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一些尚未被发现的因素有关。在各年龄段、各性别均可发生,对于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后续检查中发现潜在的病因。
三、根据影像学表现分型
1.水肿型急性胰腺炎
影像学特点: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边缘模糊,胰腺实质密度均匀或轻度降低,周围渗出较少。在超声检查中可发现胰腺体积增大,回声减低等表现;CT检查可见胰腺肿胀,密度基本正常或轻度降低,胰周轻度渗出等。对于儿童水肿型急性胰腺炎,超声检查相对更安全,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同时要注意与儿童其他胰腺相关疾病鉴别。老年患者发生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时,影像学表现可能与中青年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坏死型急性胰腺炎
影像学特点:胰腺实质内可见片状或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区,胰周渗出明显增多,可伴有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并发症。CT检查是诊断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胰腺坏死的范围、程度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等。对于怀疑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CT增强扫描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胰腺坏死情况。在特殊人群中,如妊娠期女性发生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由于妊娠的特殊性,影像学检查需要权衡辐射等因素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并加强对母婴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