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穿刺前患者需告知病史、调整身体状态,医生要准备好设备器械;穿刺中要超声引导精准定位、规范操作;穿刺后要观察局部、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休息活动,后续随访病理结果并据其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穿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穿刺前的注意事项
(一)患者自身准备
1.病史告知
患者需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穿刺后出血的风险。对于有甲状腺相关手术史的患者,也需要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评估穿刺路径等情况。例如,有甲状腺再次手术史的患者,局部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穿刺时需要更谨慎操作。
告知医生药物服用情况,特别是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如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停药或调整用药时间,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穿刺出血风险。
2.身体状态调整
穿刺前要保持身体状态良好,避免感冒、发热等情况。因为身体处于感染状态时进行穿刺,可能会增加局部感染的风险。如果患者有发热等感染迹象,需要暂缓穿刺,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
患者应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过度紧张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影响穿刺操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可能影响医生的操作准确性。
(二)医生操作前准备
1.设备与器械准备
准备好合适的穿刺设备和器械,确保穿刺针等器械处于良好的性能状态。例如,穿刺针的型号要根据患者甲状腺结节的大小等情况进行选择,以保证能够顺利获取合适的标本。
准备好必要的辅助设备,如超声设备,要确保超声设备能够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引导穿刺针到达结节部位。
二、穿刺中的注意事项
(一)超声引导下操作
1.精准定位
医生会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甲状腺结节,超声能够清晰显示结节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包括与血管等重要结构的距离,从而选择合适的穿刺进针点和进针路径,尽量避开血管等重要结构,减少穿刺风险。例如,当结节靠近颈总动脉等重要血管时,医生会通过超声仔细调整穿刺路径,避免损伤血管。
2.操作规范
穿刺过程中,医生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进针时要缓慢、平稳,按照超声引导的方向准确到达结节内。在获取标本时,要保证获取足够量的标本以满足病理诊断的需求,但也不能过度取材导致不必要的损伤。例如,一般需要获取2-3条组织标本,以确保病理检查能够准确判断结节的性质。
三、穿刺后的注意事项
(一)局部观察
1.穿刺部位观察
患者穿刺后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医生会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肿胀等情况。一般会观察15-30分钟左右。如果穿刺部位出现明显肿胀、疼痛加剧或有出血倾向(如穿刺部位渗血不止等),医生会及时进行处理。例如,如果穿刺部位少量渗血,可进行局部压迫止血等处理;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
2.生命体征监测
医生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等。因为穿刺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监测生命体征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穿刺后如果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波动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出血等并发症。
(二)患者休息与活动
1.休息要求
穿刺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休息数小时,让身体有时间恢复。例如,穿刺后当天不建议进行跑步、搬运重物等活动,以免影响穿刺部位的愈合,增加出血等风险。
2.活动注意事项
在休息期间,患者可以进行轻度的活动,如缓慢行走等,但要避免颈部过度活动。颈部过度活动可能会牵扯到穿刺部位,引起疼痛或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等情况。
(三)后续随访
1.病理结果等待与咨询
患者需要等待穿刺的病理结果,在等待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向医生咨询。医生会向患者解释病理结果的意义等情况。例如,当病理结果出来后,医生会向患者说明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等情况,并根据病理结果制定下一步的诊疗计划。
2.根据病理结果的后续处理
如果病理结果提示结节为良性,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如定期复查甲状腺超声等;如果病理结果提示结节为恶性,医生会进一步制定手术等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后续的治疗流程等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甲状腺结节穿刺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穿刺前要更加注重心理安抚,尽量让患儿放松。同时,儿童的凝血功能等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更要严格评估凝血功能等情况,穿刺过程中操作要更加轻柔,术后观察要更加密切,因为儿童恢复能力相对成人可能有所不同,但也要遵循上述一般的穿刺注意事项的原则,以确保穿刺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要更加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等,穿刺前后对生命体征的监测要更加频繁和细致,在穿刺前对病史等的询问要更加全面,以保障老年患者穿刺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