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由消化道本身病变、食管病变、肠道病变、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等多种因素引起。消化道本身病变包括消化性溃疡(各年龄段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为病因,有周期性上腹痛等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见于肝硬化患者,因门静脉高压致血管破裂,出血量大)、胃癌(40岁以上男性多见,有上腹痛、消瘦等表现伴出血);食管病变有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因剧烈呕吐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出血);肠道病变包括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20-40岁多见,克罗恩病青少年多见,有相应肠道炎症表现伴出血)、肠道肿瘤(中老年人多见,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表现)、缺血性肠病(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因肠道缺血缺氧致出血,有腹痛、腹泻、便血等);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有血液系统疾病(各年龄段发病,因凝血功能障碍等致出血,有血液系统疾病本身表现伴消化道出血)、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致全身炎症反应累及消化道,有感染表现伴消化道出血)。
一、消化道本身的病变
1.消化性溃疡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壮年,胃溃疡发病年龄相对偏大。
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Hp感染相关。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也是重要诱因,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表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常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疼痛,1-2小时后缓解。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病史因素:多见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尤其是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
机制: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曲张、破裂。
表现:出血量往往较大,可表现为大量呕血,颜色鲜红,也可排暗红色血便,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3.胃癌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机制:胃癌细胞浸润胃壁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表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消瘦、乏力等症状,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等,大便潜血试验常呈持续阳性。
二、食管病变
1.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生活方式因素:多发生于剧烈呕吐后,如大量饮酒后剧烈呕吐、暴饮暴食后剧烈呕吐等情况。
机制:剧烈呕吐时,胃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食管贲门部位黏膜撕裂,引起出血。
表现:主要表现为呕吐后出现呕血,出血量可多可少,轻者仅表现为呕吐物带血,重者可出现大量呕血。
三、肠道病变
1.炎症性肠病
年龄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克罗恩病也可累及任何年龄,青少年多见。
机制: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炎症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肠壁炎症、溃疡形成可引起出血。
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克罗恩病患者除腹泻、腹痛外,还可出现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同时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便血等。
2.肠道肿瘤
年龄因素:肠道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机制:肠道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肿瘤表面破溃可引起出血。
表现:患者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形状变细等,同时伴有便血,颜色可为鲜红、暗红或黑便,还可伴有腹痛、消瘦等症状。
3.缺血性肠病
病史因素:多见于有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机制: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如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低血容量休克等原因,导致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发生溃疡、坏死,引起出血。
表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腹痛多为突发的剧烈腹痛,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可为血便或果酱样便等。
四、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
1.血液系统疾病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有一定性别倾向。
机制: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凝血因子也可能异常,易发生消化道出血。
表现:除有血液系统疾病本身的表现,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白血病患者有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如黑便、呕血等。
2.感染性疾病
病史因素:如败血症患者,细菌及其毒素可影响消化道黏膜,导致黏膜出血、溃疡等。
机制: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累及消化道,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
表现:患者有感染相关表现,如发热、寒战等,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