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心病典型表现之一,冠心病还包含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等类型,心绞痛靠症状等诊断,冠心病需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心绞痛与冠心病关系,随年龄增长冠心病风险增加,绝经前女性受雌激素保护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不健康生活方式是重要危险因素。
一、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心绞痛正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等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约有60%-70%会出现心绞痛症状。
二、冠心病包含多种类型,部分类型不表现为心绞痛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这类冠心病患者没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痛觉敏感度降低等因素,可能不易察觉胸痛等典型心绞痛表现。其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但神经调节等因素使得患者未感受到疼痛有关。长期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能会逐渐发展为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人群,即使无症状也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阻塞,使相应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往往比心绞痛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高,在临床救治中需要争分夺秒进行处理,其与心绞痛的区别在于心肌梗死的缺血程度更严重且持续不缓解。
3.缺血性心肌病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逐渐扩大,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表现。患者可能有活动后气促、乏力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而不一定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在有冠心病病史较长的人群中易发生,随着病情进展,心功能逐渐恶化,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脏功能的监测与管理。
三、心绞痛与冠心病的诊断联系
1.心绞痛的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表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诱发因素等。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症状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对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还可能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例如,运动负荷试验是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对于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价值。
2.冠心病的诊断
除了根据心绞痛等临床表现外,还需要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例如,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冠心病的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有胸痛等可疑冠心病症状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四、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对心绞痛与冠心病关系的影响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老年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人。在老年人群中,心绞痛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如疼痛部位不明确、疼痛程度较轻等,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例如,老年男性和女性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脂质代谢紊乱等因素使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发病几率升高。
2.性别因素
在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心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女性心绞痛的发作可能与月经周期、妊娠等生理因素有关,而且女性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可能有其特点,如女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可能相对较高等。
3.生活方式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和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容易堆积,也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例如,经常进行适量运动的人,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脂、控制体重、改善血管功能,从而降低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发生风险。而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