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失眠可由生理、心理、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生理因素中儿童神经系统不完善、女性特殊时期及过度疲劳可致其;心理因素里焦虑、抑郁及精神压力大会引发;疾病因素包含心血管(心律失常、冠心病)、内分泌(甲亢、糖尿病)、呼吸(COPD、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疾病导致;药物因素有药物副作用及依赖可造成心悸失眠,不同人群受影响情况不同。
一、生理因素
1.年龄与性别影响
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如发热时可能因体温升高影响神经系统稳定性,导致心悸失眠。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体温升高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发热带来的不适可能干扰睡眠,引发心悸失眠。
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易出现心悸失眠。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心悸;妊娠期女性身体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大,也容易出现失眠及心悸症状,这与体内激素变化、子宫增大等生理改变有关。
2.过度疲劳:长期高强度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会使身体和大脑过度劳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过多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心率加快,引发心悸;同时,大脑神经功能紊乱,难以进入正常睡眠状态,出现失眠。比如长期加班的上班族,连续长时间工作后常出现心悸且难以入睡的情况。
二、心理因素
1.情绪波动
焦虑: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大脑皮层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会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出现心悸;同时,焦虑情绪会干扰睡眠结构,使入睡困难、易惊醒等失眠症状频发。例如面临重大考试的学生,因担心考试结果而长期焦虑,易出现心悸失眠。
抑郁: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心悸症状,这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异常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睡眠方面则表现为早醒、睡眠浅等失眠问题,患者常常在凌晨过早醒来且难以再次入睡。
2.精神压力:长期精神压力大,如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会使人体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心脏和睡眠。例如创业者面临企业经营的各种压力时,身体会持续处于应激反应中,出现心悸,同时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失眠现象。
三、疾病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会导致心脏跳动节律异常,引起心悸。同时,心律失常造成的心脏不适会干扰睡眠,使患者难以入睡或睡眠中频繁惊醒。例如房颤患者,心房不规则颤动影响心脏正常泵血功能,引发心悸,而心脏的异常感觉会影响睡眠。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出现心悸症状;且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及对疾病的担忧会影响睡眠,导致失眠。比如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心绞痛,伴有心悸,而发作后的身体不适及对再次发作的恐惧会影响睡眠。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心悸、多汗等症状;同时,代谢加快引起的身体燥热、心慌等不适会干扰睡眠,造成失眠。例如甲亢患者,常感觉心跳加快、手抖,夜间睡眠时也难以安稳,易失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而血糖波动及夜间低血糖导致的身体不适可能影响睡眠,导致失眠。比如糖尿病患者夜间发生无症状低血糖时,虽自身可能无明显感觉,但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影响睡眠质量。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患者存在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机体慢性缺氧,心脏为了满足机体氧供会代偿性增快心率,导致心悸;同时,呼吸困难等症状会干扰睡眠,使患者睡眠浅、易醒。例如中重度COPD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夜间睡眠时呼吸困难加重,伴有心悸,影响睡眠。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出现心悸;同时,睡眠中断频繁,睡眠质量差,导致失眠。比如肥胖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颈部脂肪堆积易导致上气道狭窄,夜间反复呼吸暂停,伴有心悸和失眠。
四、药物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心悸失眠的副作用。例如,一些抗抑郁药在初始服用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心悸,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同时影响睡眠。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副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儿童对药物副作用更为敏感,应特别注意。比如儿童服用某些抗生素时,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出现心悸,进而影响睡眠。
2.药物依赖:长期服用某些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物,如含有咖啡因的药物或某些精神类药物,可能产生药物依赖,突然停药或药物作用消退后会出现反跳性症状,如心悸失眠。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缓慢,更容易发生药物依赖相关的心悸失眠问题,应谨慎用药。例如长期服用含咖啡因的感冒药的老年人,停药后可能出现心悸、失眠等戒断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