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有废用综合征危险、有感染危险及家长焦虑等护理问题,针对皮肤完整性受损需定时翻身、保持清洁干燥及观察皮肤;营养失调要评估并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调整饮食及鼓励进食;废用综合征危险需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协助体位摆放及利用辅助器具;感染危险要保持病房适宜环境、指导咳痰及执行消毒隔离;家长焦虑则需沟通提供知识、指导照顾方法及给予心理支持。
一、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问题
(一)相关因素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常需长期卧床或坐轮椅,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尤其是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易发生皮肤破损。此外,患儿汗液、尿液等刺激也可能损伤皮肤。小儿皮肤相对娇嫩,自身修复能力在患病状态下可能减弱。
(二)护理措施
1.定时为患儿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使用充气床垫或气垫圈等辅助器具,减轻局部压力。要充分考虑小儿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皮肤承受压力的耐受程度与成人不同。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儿擦洗身体,尤其是容易出汗和排泄的部位。选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刺激皮肤。小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选择合适的清洁产品很重要。
3.观察皮肤情况,每日检查患儿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涂抹皮肤保护剂等。
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护理问题
(一)相关因素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因运动障碍,可能存在进食困难,如咀嚼、吞咽功能障碍,导致摄入不足。同时,疾病消耗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营养失衡。小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对营养需求较高,但患病时营养摄入受限。
(二)护理措施
1.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身高、血常规等指标,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考虑小儿不同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差异,如婴儿期需要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
2.对于有咀嚼、吞咽困难的患儿,可调整饮食质地,如将食物制成糊状、泥状等,便于患儿吞咽。必要时可使用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但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注意小儿鼻腔、食管的生理特点,避免损伤。
3.鼓励家长为患儿提供多样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患儿进食兴趣。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三、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的护理问题
(一)相关因素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长期不活动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等废用综合征表现。小儿骨骼、肌肉处于不断发育阶段,长期不活动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二)护理措施
1.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要注意动作轻柔,幅度适中,避免造成小儿关节损伤。主动运动训练根据患儿能力逐步开展,如引导患儿进行简单的抓握、翻身等动作练习。考虑小儿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的发育水平,训练强度和方式要循序渐进。
2.协助患儿进行体位摆放,保持关节的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例如,保持上肢外展、前臂旋前,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微屈等体位。充分考虑小儿骨骼尚未定型,正确的体位摆放对预防畸形至关重要。
3.利用辅助器具帮助患儿进行运动,如使用矫形器、轮椅等,但要确保器具合适,使用安全。
四、有感染的危险的护理问题
(一)相关因素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因免疫功能可能受疾病影响,且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皮肤破损后容易引发感染等。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抗病能力相对较弱。
(二)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定期通风换气,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小儿来说,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合适的温湿度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等。
2.指导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训练,对于无力咳痰的患儿,定期为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小儿咳嗽反射较弱,拍背等操作要注意力度和方法。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患儿与感染源接触的机会。护理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尤其是有侵入性操作时。
五、家长焦虑的护理问题
(一)相关因素
家长面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病情,对患儿的预后担忧,经济压力、照顾患儿的艰辛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焦虑。家长对小儿健康的重视以及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不了解等是焦虑的重要原因。
(二)护理措施
1.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担忧和需求,为家长提供疾病相关的科学知识,包括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治疗现状、康复预后等,让家长对病情有正确认识。考虑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
2.指导家长正确照顾患儿的方法,包括康复训练、日常护理等,增强家长照顾患儿的信心。通过示范、讲解等方式,让家长掌握具体操作要点。
3.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家长表达情绪,给予情感上的安慰,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可以组织家长间的交流活动,分享照顾经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