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从食管到肛门的消化道出血,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道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有呕血与黑便、出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表现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结肠镜、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急救、补充血容量、药物、内镜、手术止血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诊疗有不同特点,是严重临床急症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发生风险,进而引起出血。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中青年可能因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易患,老年人则可能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有关。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扩张、迂曲,一旦破裂则会引起大量出血,病情凶险。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其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酒、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等会增加肝硬化发生风险,从而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性。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引起,也可因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大量饮酒等导致。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应激状态下的人群(如严重外伤患者、术后患者等)是高发群体。
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可引起出血。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患消化道肿瘤并出现出血症状。
其他原因:如血管畸形、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因剧烈呕吐等引起)、肠憩室等也可导致消化道出血。
二、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时,常表现为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呕血可呈咖啡色样;若出血量大、速度快,则呕血为鲜红色。黑便是由于血红蛋白的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一般呈柏油样黑亮。不同年龄、不同病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因病因不同,呕血和黑便的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也是以相应的颜色改变为主要表现。
出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不同年龄段对出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耐受能力较差,更易出现严重的循环衰竭表现。
贫血表现:慢性消化道出血可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儿童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营养吸收受到影响且贫血会影响氧气输送,不利于身体各器官尤其是神经系统等的正常发育。
三、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病变,并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胃镜检查,但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合适的麻醉等准备下进行,以确保安全。
结肠镜检查:对于考虑结肠及回肠末端出血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发现结肠黏膜的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等。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血管造影等,对于一些隐匿性出血或血管畸形等情况有辅助诊断价值。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例如,对于儿童消化道出血,要优先选择对身体损伤小的检查方法,并且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贫血情况及出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因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等指标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在解读检查结果时要结合患者具体年龄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护理重点不同,儿童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要确保儿童安静,避免剧烈哭闹加重出血。
补充血容量:根据出血量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纠正休克状态。对于儿童,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有利于溃疡等创面的愈合。
内镜下止血: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夹闭止血等。
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急症,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不同人群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进行合适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