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疼大便血可能由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肛裂、痔疮等引起,相关检查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病原体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造影),一般人群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注意休息和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需注意的应对要点。
一、可能的病因及相关机制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1.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志贺菌侵入肠道后,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引起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腹痛、腹泻、大便带血。例如,志贺菌产生的毒素可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黏膜出血、坏死,从而出现黏液脓血便,多有不洁饮食史,好发于夏秋季节,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
2.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滋养体可侵入肠壁组织,引起组织坏死、溃疡,典型表现为果酱样大便,有腥臭味,腹痛多为右下腹隐痛,慢性患者可反复发作,不同年龄均可患病,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更易发生。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多见于20-40岁人群,儿童也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
2.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多见,呈节段性分布,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大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隐痛,可伴有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常见。
(三)结直肠息肉
1.结肠息肉较为常见,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息肉表面黏膜容易糜烂、出血,当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时,可出现大便带血,一般腹痛症状不明显,多在体检或出现便血等并发症时发现,各年龄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2.直肠息肉也不少见,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大便表面带血,量一般较少,儿童直肠息肉较为常见,多为良性,如幼年性息肉等。
(四)结直肠癌
1.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肿瘤生长过程中可侵犯肠道血管或导致局部黏膜破溃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可伴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不固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五)其他原因
1.肛裂:多见于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形成的溃疡,排便时可出现剧烈疼痛,随后有少量鲜血滴出,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手纸上有鲜血,多见于便秘患者,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若有便秘情况也可能发生肛裂。
2.痔疮:内痔常见便血,多为无痛性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外痔可伴有疼痛、瘙痒等,长期久坐、便秘等因素易诱发,各年龄均可发病,以成年人多见。
二、相关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如细菌性痢疾、结肠炎等患者常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贫血患者血红蛋白降低。
2.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可观察有无红细胞、白细胞、黏液等,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如结直肠息肉、癌肿、溃疡等均可出现潜血阳性。
3.病原体检测:怀疑肠道感染时,可进行粪便病原体培养,如细菌性痢疾可培养出志贺菌,阿米巴痢疾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腹部脏器情况,如肠道有无增厚、包块等,但对于肠道黏膜病变显示不如内镜。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病变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儿童可在麻醉下进行结肠镜检查,对于儿童结直肠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钡剂灌肠造影:可观察肠道形态,发现结肠息肉、癌肿等病变,但不如结肠镜直观,现在应用相对减少。
三、应对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
1.出现肚子疼大便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2.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暂时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可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出现肚子疼大便血需格外重视,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病情,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大便次数、性状等。儿童若因感染性腹泻导致大便血,要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对于儿童结直肠息肉,必要时需在儿科医生评估下进行内镜下治疗等。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该症状要警惕结直肠癌等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如心肺功能情况等。
3.孕妇:孕妇出现肚子疼大便血需谨慎处理,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因为一些检查和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如结肠镜检查在妊娠中晚期需谨慎评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