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常用NYHA心功能分级和AHA/ACC分期来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包括Ⅰ级(日常活动不受限)、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衰症状),不同级别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有差异;AHA/ACC分期包括A期(有心衰高危因素,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及心衰症状)、B期(已有心脏结构异常,无心衰症状)、C期(既有心脏结构异常,又有心衰症状)、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需特殊干预措施),不同分期也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各有特点。
一、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
人群及表现: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例如,年轻且无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从事正常体力活动时不会出现心衰相关不适。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轻人,由于心脏储备功能较好,日常活动不易触发心衰症状;而老年人若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脏结构或功能潜在问题,可能在较轻微活动时就接近或达到Ⅰ级表现,但仍未出现明显症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健康,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的人群更易维持在Ⅰ级状态;而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早出现心功能下降。
Ⅱ级
人群及表现: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如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比如,患者快走几百米就会感到气短、乏力。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更易较快进入Ⅱ级状态;年轻患者可能在患有某些基础心脏疾病且未及时控制时,才会出现Ⅱ级表现。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促使心功能更快进展到Ⅱ级;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心功能进入Ⅱ级。
Ⅲ级
人群及表现: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可引起心衰症状,如患者在平地步行几十米就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差,Ⅲ级心衰表现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年轻患者在患有严重心脏疾病时才会达到Ⅲ级,但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在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可能相对更快。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Ⅲ级心衰患者的症状,而健康生活方式能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例如,戒烟限酒、低盐饮食等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
Ⅳ级
人群及表现: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比如,患者卧床休息时仍有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稍作活动症状就明显加重。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Ⅳ级心衰时病情往往较重,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年轻患者出现Ⅳ级心衰多与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或急性严重心脏病变有关,治疗难度大,但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恢复可能。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会使Ⅳ级心衰患者的病情恶化,健康生活方式难以逆转已严重受损的心脏功能,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例如,保证充足休息、严格控制水钠摄入等。
二、AHA/ACC分期
A期
人群及表现:存在心衰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症状。例如,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但心脏超声等检查未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人群。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概率增加,更易处于A期;年轻人群若有不良生活方式或遗传易感性,也可能处于A期。
生活方式影响: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A期人群发展为心衰的风险;而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有助于延缓向心衰进展。
B期
人群及表现:已有心脏结构异常,但无心衰症状。例如,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存在心脏结构改变的人群。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脏结构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性改变,更容易出现B期表现;年轻患者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变或后天严重心脏损伤导致心脏结构异常。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B期人群心脏结构异常的进展,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有助于稳定心脏结构,延缓心衰进展。
C期
人群及表现:既有心脏结构异常,又有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例如,心脏结构异常且曾出现过呼吸困难、乏力等心衰症状的人群。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C期心衰患者病情相对复杂,并发症多;年轻患者出现C期心衰多与急性严重心脏事件有关,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对C期心衰患者至关重要,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加重症状和心脏负担,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服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在医生指导下)等有助于控制病情。
D期
人群及表现: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需要特殊干预措施。例如,经过规范治疗仍持续出现严重心衰症状的人群。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D期心衰预后差,各器官功能衰退,耐受性差;年轻患者出现D期心衰多与严重且难以纠正的心脏病变有关,治疗难度极大,需多学科综合治疗。
生活方式影响:此时生活方式调整对病情的直接改善作用有限,但良好的临终关怀式生活照料等人文关怀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