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稀便血原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其他原因(肠道血管畸形、缺血性肠病、食物或药物因素);不同人群有特点,婴幼儿需防感染或牛奶蛋白过敏,老年人要警惕肿瘤、缺血性肠病,女性经期需鉴别经血与便血;出现拉稀便血应据情况就医,便血量大伴休克需急诊,医生会通过多项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一、常见原因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属感染,患者多有进食不洁食物史,除了拉稀便血外,还可能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研究表明,沙门菌感染可引起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肠道出血,粪便中可见黏液脓血便。志贺菌属引起的菌痢,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引起秋季腹泻,表现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部分患儿可出现少量便血。诺如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腹泻,粪便多为稀水便,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情况。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粪便多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镜检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血吸虫病患者有疫水接触史,急性期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可伴有脓血便。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一,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多发性浅溃疡形成。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导致黏膜糜烂、出血。
2.克罗恩病:也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腹泻可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但病变累及肠道黏膜血管时可出现便血。患者还常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或纵行溃疡。
(三)肠道肿瘤
1.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早期可仅有排便习惯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有黏液。还可出现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肿瘤标志物如CEA等可能升高。
2.直肠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还可出现便意频繁、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等直肠刺激症状,晚期可出现肠梗阻表现。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方法,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可确诊。
(四)其他原因
1.肠道血管畸形:如Dieulafoy病变,可导致大量出血,表现为急性拉稀便血,出血前多无明显腹痛等前驱症状。
2.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病者。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肠道黏膜缺血、坏死,出现腹泻、便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根据缺血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等改变。
3.食物或药物因素:食用大量辛辣食物、动物血液制品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大便颜色改变,类似便血表现,但一般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症状可缓解。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及肠道黏膜,引起消化道出血,导致拉稀便血,这类患者有明确的药物服用史。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婴幼儿
1.特点:婴幼儿拉稀便血需高度重视,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轮状病毒、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引起,也可能与牛奶蛋白过敏有关。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除了拉稀便血外,还可能伴有湿疹、呕吐等表现。
2.应对: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进行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检测等检查。对于感染性腹泻,需根据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可能需要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二)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拉稀便血要警惕肠道肿瘤、缺血性肠病等。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典型,如缺血性肠病有时腹痛症状可不明显,但便血可能是重要表现。
2.应对:老年人出现拉稀便血应尽快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结肠镜、腹部血管检查等。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如果是肠道肿瘤,需根据病情进行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如果是缺血性肠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肠道供血。
(三)女性特殊时期
1.特点:女性在月经期时,可能会有少量经血混入粪便中,造成类似便血的假象,需注意鉴别。另外,妊娠期女性出现拉稀便血要考虑是否为痔疮出血等情况,同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2.应对:女性要注意区分经血与便血,如果是月经期的假象,无需特殊处理;如果是疾病导致的拉稀便血,妊娠期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
三、就医建议
当出现拉稀便血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就医。如果便血量大、伴有头晕、心慌等休克表现,需急诊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然后安排粪便常规、血常规、结肠镜、腹部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