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需依据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风险高,女性绝经后风险增,有高危因素者出现典型或不典型胸痛等需警惕)、心电图(ST段抬高型及非ST段抬高型有相应特征性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等升高结合症状和心电图可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监测、吸氧)、再灌注治疗(PCI、溶栓)、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及并发症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的相应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儿童有各自注意事项,治疗需个体化并密切关注相关情况。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1.症状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也会增加。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同时可能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能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易发病,当这些人群出现上述不典型或典型胸痛症状时需高度警惕。
2.心电图检查
特征性改变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对应导联ST段压低,出现病理性Q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通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及特征性改变可初步诊断心肌梗死。
3.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升高时间及幅度与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相关。这些标志物的升高结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可明确心肌梗死的诊断。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与监测: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吸氧:有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2.再灌注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可在发病12小时内(若有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等情况可适当延长时间)通过导管技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对于适合PCI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溶栓治疗:对于不具备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发病12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发病后应尽早嚼服阿司匹林,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减少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心肌梗死。还可使用氯吡格雷等药物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药物:对于高危的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的患者应早期使用,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有助于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但需注意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4.并发症的治疗
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使用血管扩张剂等。
心律失常:对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电除颤等紧急处理措施。
心源性休克:积极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必要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治疗,以改善组织灌注。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往往病情更复杂,并发症多,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药物选择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溶栓或PCI治疗的风险与获益需谨慎评估,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2.女性: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提高警惕,治疗时同样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如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预后相对更差,在治疗中要严格控制血糖,注意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使用时的出血风险,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凝血机制等可能存在异常,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血糖控制、心肌梗死治疗等多方面因素。
4.儿童:儿童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治疗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治疗方案需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年龄等进行精细调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重各器官功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