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由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致心脏搏动。其发生机制是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兴奋发冲动;常见病因分生理性(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理性(心脏及其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心悸、胸闷、头晕等,心电图有特定特点;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需与室性、交界性早搏鉴别;治疗分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治基础病)、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患者情况个体化诊疗。
一、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而房性早搏时,心房内的某个异位起搏点提前兴奋,从而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
二、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房性早搏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个体差异存在。例如,一些健康的年轻人在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房性早搏,这是因为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生活方式:长期的过度劳累,如持续高强度的工作,没有充足的休息;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像面临重大考试的学生、工作压力极大的职场人士等;大量摄入含有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都可能诱发房性早搏。
2.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各种心脏疾病都可能导致房性早搏,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等。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异位起搏点,引发房性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房性早搏,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心脏负担加重),患者常伴有心悸、手抖、多汗等症状,同时可能出现房性早搏;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气流受限,缺氧等因素影响心脏),严重的肺部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房性早搏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有心跳加重、漏跳或提前跳动的感觉;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尤其是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少数患者可能会有头晕、乏力等表现。
2.心电图特点
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一般形态正常,但如果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早搏后常有一个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性早搏的重要依据,通过常规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捕捉到房性早搏的发作情况,了解早搏的频率、分布等。例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24小时内心脏的电活动,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房性早搏的发生情况。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会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情况;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电解质测定等,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引起房性早搏的因素。
2.鉴别诊断
需要与室性早搏相鉴别,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是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面无相关的P波,代偿间歇多为完全性。还需要与交界性早搏鉴别,交界性早搏的P波形态异常,可能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等。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房性早搏,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减少刺激性物质的摄入,如戒烟限酒,避免大量饮用浓茶、咖啡等。例如,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缓解压力,保持心情平和。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房性早搏,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比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甲状腺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2.药物治疗:如果房性早搏频繁发作,症状明显,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用于控制房性早搏,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房性早搏相对较少见,如果发生,需要特别注意。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房性早搏较为常见,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疾病的用药情况。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适度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房性早搏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