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有点便血可能由肠道炎症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及其他原因(如痔疮、肛裂)引起,需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等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结肠镜、直肠镜等内镜检查来明确病因,一般需休息、调整饮食,及时就医,儿童和老年人有其特殊注意事项。
一、可能的原因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常有不洁饮食史,除了拉肚子有点便血外,还可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研究表明,志贺菌感染后会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从而引起便血,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
2.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20-40岁人群,病程漫长,反复发作。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便血程度可轻可重,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与饮食、遗传、大肠腺瘤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肿瘤组织生长过快,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导致大便带血,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有黏液。
2.直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与直肠慢性炎症、遗传因素、息肉恶变等有关。主要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大便变细等,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
(三)其他原因
1.痔疮:尤其是内痔,多见于成年人,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大便干结、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一般不会出现腹泻,但当痔疮合并肠道炎症或其他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拉肚子有点便血的情况。
2.肛裂:多见于青中年人,主要因便秘、粪便干结等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临床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剧烈,便后有少量鲜血滴出,有时可伴有腹泻,腹泻时粪便刺激肛裂创面可加重出血和疼痛。
二、需要进行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如果存在肠道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拉肚子便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会升高。
2.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黏液、脓血等,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对于拉肚子有点便血的患者,粪便潜血试验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出血情况。
3.粪便病原体检测:如怀疑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疾病,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如痢疾杆菌培养等,以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肠道及腹腔内器官的情况,如有无肠道肿块、腹腔淋巴结肿大等,但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的显示不如肠镜清晰。
2.腹部CT或MRI:有助于了解肠道周围组织及器官的情况,对于发现肠道肿瘤、腹腔转移等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管壁的增厚、肿块等情况。
(三)内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及直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炎症、溃疡、肿瘤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拉肚子有点便血的患者,结肠镜检查能直观地发现肠道内的病变,是明确病因的关键检查方法。
2.直肠镜检查:适用于直肠病变的检查,对于直肠癌等直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发现病变并取活检。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处理
1.休息:出现拉肚子有点便血的情况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尤其是对于因肠道炎症或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症状,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机体免疫力的提升,促进病情的缓解。
2.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纤维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待病情缓解后,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卫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但要注意避免过硬、过粗的食物刺激肠道。
(二)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拉肚子有点便血的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因为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例如,若是感染性疾病引起,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若是肿瘤等疾病,则可能需要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家长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及时就医能更好地保障儿童健康,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拉肚子有点便血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腹泻次数、便血情况等。儿童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适当给予口服补液盐。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拉肚子有点便血时,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病情可能较为复杂,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休克等严重情况。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



